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梁泳诗)2025年7月14日,广东药科大学“药济东江”突击队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走进河源市龙川县黎咀镇,深入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手擎木偶戏,以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邂逅木偶戏,解锁非遗密码
当队员们踏入黎咀木偶剧院,便被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包围。剧团团长骆志鸿担任向导,细致介绍龙川手擎木偶戏的发展脉络:它发源于民间婚丧嫁娶的助兴表演,经数代艺人打磨,融合当地方言、民俗特色,逐渐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看着陈列的各式木偶——有的身着传统戏服,有的雕刻着精致纹饰,队员们仿佛从木偶的眼神与姿态中,读懂了非遗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与乡土记忆。
▲图为突击队队员倾听木偶发展文化,幸宇轩摄
学艺木偶间,体悟匠心坚守
在木偶制作工坊,老艺人向队员们讲解木偶制作流程:先以草纸糊出底壳作模具,制作时在模具上逐层糊纸,再通过水润让表面光滑,最后上色。体验聚焦于手擎木偶操作。因木偶把手形似枪,操控时像握枪,需配合特定指法。老艺人演示用丝线调控木偶嘴部开合、眼神流转、手部动作,队员尝试后,深知让木偶 “活” 起来,需精准把控力道与指法,体悟到非遗传承里,技艺传递的独特逻辑,以及老艺人坚守技艺的不易。
▲图为突击队队员模仿基本动作,幸宇轩摄
创新传承路,青春赋能非遗
结合药学专业特色,队员们与传承人探讨“非遗+医药”融合可能。他们走访当地村落,收集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民间传说,如“五指毛桃的由来”“牛大力的药用故事”,提议将这些内容改编成木偶戏片段,让非遗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同时,队员们用手机记录木偶制作、表演的精彩瞬间,剪辑成短视频,配上通俗易懂的解说,在校园平台和社交账号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艺术。有队员说:“我们或许成不了专业传承人,但可以做非遗的‘扩音器’,让更多同龄人看见它的魅力。”
▲图为突击队队员走访村落,刘轩羽摄
此次探寻之行,队员们不仅触摸到龙川手擎木偶戏的艺术温度,更明确了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方向。未来,“药济东江”突击队将持续关注龙川木偶戏的传承现状,通过整理口述史料、设计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青春力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百年戏韵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图为突击队队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轩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