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青年扎根乡土 创新服务激活县域经济

发布时间:2025-08-03 18: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昊 邓凯军 牛芷含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湖南工商大学竹海数智融乡队踏着夏日的蝉鸣走进益阳市桃江县,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探索与文旅宣传意义的非遗之旅。此次行程以镜头为笔,以体验为墨,深入记录当地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发掘传统与现代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提升桃江县经济文旅综合实力注入青年力量,也让更多人透过青年视角看见这座小城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

▲图为擂茶师傅演示制作方法

在桃江湖畔的非遗展示区,青瓦白墙的院落里,擂茶师傅手持茶杵在陶钵中舂捣的身影,拉开了团队非遗探索的序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陶钵上,师傅黝黑的手臂转动擂棒,发出规律的 “咚咚” 声。“茶叶得选清明前的嫩芽,花生要本地沙地种植的,芝麻必须是饱满的白芝麻,这三样是擂茶的灵魂,缺一不可。” 师傅一边顺时针研磨原料,一边向围拢的队员们详解擂茶的 “门道”,“擂棒要研磨上百次,力道得均匀,速度不能太快,这样香气才能充分释放出来。”​

随着研磨的持续进行,原本颗粒分明的原料渐渐化作细腻的糊状,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花生的醇厚与芝麻的浓郁。当师傅提起陶钵,将糊状原料盛入碗中,加入滚烫的热水冲泡时,浓郁的香气瞬间在院落中弥漫开来。队员们接过茶杯,浅尝一口,醇厚的口感中带着自然的清甜,纷纷赞不绝口。谈及擂茶的历史与地位,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捧着茶杯,难掩自豪:“这鸬鹚渡擂茶可有 600 多年历史了,之前央视来拍擂茶专题片,拍的就是这里哩!” 据团队了解,这门古老技艺的 “三生三熟” 制作工艺 —— 以生叶、生米、生水为原料基础,经熟制、熟擂、熟饮的流程呈现,已被正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桃江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

▲图为“百岁精”泡饮茶出售包装

沉醉于擂茶香气的同时,团队在师傅的热情引领下,来到了邻近的黄精加工厂,探寻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密码。刚走进厂区,一股淡淡的药香便扑面而来。“黄精是药食同源的珍贵植物,在桃江的深山老林里生长了千百年,它的品质与生长年份直接相关,年份越久药效越好。” 品牌主理人指着展柜里的黄精样品向队员们介绍道。当地精心打造的 “百岁精” 品牌,坚持严选生长 5 年以上的深山老林优质黄精,通过清洗、蒸煮、晾晒等多道传统工艺,开发出以黄精泡饮为核心的多款产品,精准定位中高端健康养生市场。​

队员们现场体验黄精泡饮时发现,其冲泡后汤色呈现自然的淡黄色,入口微甜带着草木的清香,完全没有传统药材的苦涩感。主理人介绍,这种泡饮既保留了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的传统药用价值,又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养生需求。“桃江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特别适合黄精生长。” 主理人望着窗外连绵的山林说,当地依托这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黄精产业,通过 “合作社 + 农户 + 企业” 的模式建立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百余名村民增收,让这株深山珍宝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致富草”。

此次“小洱海”之行,团队不仅用镜头记录了非遗技艺的精彩瞬间,更以青年视角发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限可能。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说:“每一杯擂茶的泡制,都沉淀着历史的醇香;每一棵黄精的成熟,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撰文 | 周昊 邓凯军

图片 | 肖丹 牛芷含

审核 | 尹芳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芷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