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张韩蕊)盛夏时节,阳光斜斜洒进安农社区儿童之家的活动室,墙角堆成小山的旧牛仔裤洗得发白,布料褶皱里还藏着洗衣液的清香。安徽农业大学布益文化工坊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在此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实践——将废旧牛仔布料转化为孩子们手中会“讲故事”的艺术品,用创意串联环保理念、爱国教育与传统技艺,为社区儿童的暑期时光注入别样色彩。
▲图为实践团与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得合影|郑超杰摄
旧布新生:从废弃布料到艺术载体
“每一块斑驳的布料都承载着过往的交响曲”,实践团策划书扉页上的这句话,是团队行动的起点。活动前期,队员们严格遵循“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流程,提前为底板刷胶,备齐拼布所需的剪刀、热熔枪、相框等工具,在忙碌中践行“循环利用不是简单的废物处理,而是给旧物一次重生的机会”的理念。
负责拍摄与记录的团队成员举着相机,镜头里翻飞的蓝色布料格外醒目。“看着这些即将被丢弃的牛仔裤在大家手中变成创作素材,突然懂了‘环保与艺术碰撞’的真正含义。”镜头背后,布料摩擦的沙沙声与工具碰撞的轻响交织,奏响了旧物重生的序曲。
▲图为实践团和小朋友们一起在拼布创作|吴星宇摄
童心绘梦:拼布里的爱国情怀与成长足迹
实践首日,一场融合爱国教育与创意表达的活动拉开序幕。团队以八一建军节为主题,将红色教育融入拼布艺术:先为孩子们讲解拼布的起源与文化意蕴,再引导他们从简单的小作品做起——从小红旗到小“武器”,孩子们的手法从最初的不知所措、手忙脚乱,逐渐变得娴熟,片刻便能完成一幅作品。
“你看这小手枪的边角,孩子特意留了点毛边,说像‘战场上磨旧的武器’,特别有想法。”志愿者指着一幅作品笑道。镜头贴着桌面拍摄时,孩子们忙碌的小手、剪刀开合的咔嚓声、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混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背景音。当孩子们举着作品站成一排,阳光透过蓝色布料在墙上投下斑驳光斑,恰似“艺术大众化”的生动注脚——一块旧布、一点想象,便能点亮平凡日子。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以及他们的作品合影|吴星宇摄
青春聚力:实践中收获的成长与传承
实践的最后一天,炽热的阳光再次铺满活动室,孩子们与队员们齐心协力完成了一幅大型拼布作品。从陌生到熟悉,不同的心因共同的目标变得炽热,“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团队成员在总结时感慨。桌角散落的蓝白布料碎屑,恰似团队LOGO里“布”字与牛仔裤图形的组合,让“布”(材料)与“益”(童心)的联结有了更具体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使用热熔胶|王政楠摄
此次实践中,拼布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化了对八一建军节的理解,让爱国种子在心田萌芽,更传递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锻炼了动手能力。而对队员们而言,跨专业协作的友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成为成长路上的珍贵收获。“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播撒种子的起点。”团队指导袁金龙老师表示,未来布益文化工坊将继续以创意为桥,让环保理念、传统文化与爱心传递在更多角落扎根生长,用青春力量书写“以艺代益”的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和小朋友们的合影|郑超杰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韩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