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缘自语安实践团文兴陇安小队受胡文军师傅邀请,来到甘肃秦安一家武馆中,开展了一场以“体悟棍法精魂,传承武术根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队员们在观摩切磋与深度交流中,既领略了中华传统武术的刚健风骨,也真切体悟到非遗传承中的坚守与希望,以青春探寻践行北科大两封回信中“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嘱托。
胡文军师傅是秦安高家壳子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亦是这门技艺的第九代传人。他身着素色练功服,精神矍铄地接待了小队成员,手中那根陪伴三十余年的枣木壳子棍,木纹里都浸透着岁月打磨的光泽。据悉,胡师傅师从第八代传人高增伯,三十余年来每日清晨闻鸡起舞,对棍法的招式拆解、发力技巧与实战应用有着近乎苛刻的坚守。“壳子棍的魂,就藏在‘实战’二字里。”胡师傅摩挲着棍身缓缓道,“老祖宗传下来的武艺,不是花拳绣腿的表演。若是练得再花哨,一到真章就露怯,那便是断了传承的根。近年传统长兵器文化受重视,对我们来说是东风,更要借着这股劲,让壳子棍的实战精神走出去,让世人知道咱中华武术的硬气!”
图1 实践团和秦风武馆的学员及胡文军师傅合影
说话间,胡师傅的两位弟子持棍入场,只见枣木棍在晨光中划出凌厉弧线,“啪”“啪”的碰撞声清脆有力,格挡、劈击、点刺等招式衔接紧凑,尽显壳子棍“攻防一体、刚柔相济”的特色。胡师傅说,“年轻人学这个,不光是练筋骨,更是学咱中国人‘守正出新’的道理——守的是实战的本,出的是时代的新。”
图2 实践团在操场观看秦风武馆学员的武术操训练
随后,小队成员随胡师傅移步武馆内堂,继续深入交流。谈及传承现状,胡师傅眼中泛起光亮:“前些年教徒弟难啊,年轻人耐不住性子。现在不一样了,有政府支持,有你们这样的娃娃来了解,我这心里比练完一套棍法还热乎。”他举起棍示范起基础桩功,“壳子棍传到我这代是第九代,我盼着能传到九十代!北科大回信里说‘青年要做文化传承的火种’,你们年轻人大脑活、路子广,帮着把棍法里的智慧讲清楚、传出去,就是给这门技艺续上了新力气。”
图3 胡文军师傅向实践团讲解秦安壳子棍的历史文化
聊至武馆里训练的孩子,胡师傅特意指向墙上悬挂的《论语》、诗词等的书法作品:“光练棍不行,得有文化打底子。我让孩子们每天练完功就临摹书法、读中华经典,这可不是额外负担。”他语重心长地说:“棍法是‘术’,经典是‘道’。有中华经典滋润内心,孩子们才能立住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这棍法才不会用偏。老祖宗传艺先传德,就是这个理。”
图4 实践团对胡文军师傅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次活动以“传承人示范+青年实践”为纽带,让队员们在棍影翻飞中触摸传统武术的刚健灵魂,在与传承人对话中读懂“文武相济”的文化智慧。文兴陇安小队表示,将以秦安为高家壳子棍实践基地,结合棍法招式开发“武术+国学”体验课程,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壳子棍里的文化密码”系列内容,让这项承载着尚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非遗技艺,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
撰文|周湘琪,郑奕凡
图片|缘自语安文兴陇安实践团
审核|周湘琪,张馨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湘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