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开展以“艺术素养”为主题的七彩假期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3 23: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汪子一 聂毓莹 杜泓萱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汪子一 聂毓莹 杜泓萱)为提升青少年的艺术审美与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在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涵养情怀,近日,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走进开慧镇,开展以“艺术素养”为主题的七彩假期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围绕青花瓷、民族服饰、中国建筑三大传统艺术载体,通过文化讲解与创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认知美、创造美、传承美”的过程中,筑牢文化自信,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图为志愿者活动开展前的合影

感知传统艺术之美,筑牢文化认知根基

艺术素养的培育始于对美的感知。活动中,志愿者系统解析三大传统艺术的特质与内涵,为孩子们构建立体认知。

谈及青花瓷,志愿者聚焦“白地蓝花”的素雅美学:钴料烧制的蓝色纹饰与洁白瓷面形成鲜明对比,缠枝莲、云龙等纹样既展绘画技巧,又藏“龙凤呈祥”等吉祥寓意。同时,将其与中秋节文化勾连,从周朝“夕月”仪式到明清团圆习俗,让孩子们理解传统工艺与节日文化皆是对美好生活的诗意表达。

民族服饰板块被解读为“穿在身上的艺术”:蒙古族长袍适配草原生活,傣族筒裙呼应热带风情,维吾尔族服饰色彩如新疆阳光,苗族银饰藏着迁徙史诗。志愿者通过“服饰与环境”“纹样与故事”的关联讲解,让孩子们明白民族服饰是民族历史与生活智慧的艺术化表达。

中国建筑则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体现传统礼仪,福建土楼的圆形构造兼顾防御与聚居功能,徽派建筑“三雕”融实用与美学于一体。从传统民居到故宫,再到现代建筑创新,孩子们在对比中感受“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艺术之美始终与生活需求、文化精神紧密相连。

践行艺术创造之趣,提升实践表达能力

艺术素养的深化离不开实践创造。活动设置多样化创作环节,让孩子们将审美认知转化为艺术表达。

“绘出最美青花瓷”实践中,孩子们化身“小小设计师”,在了解制泥、成型等流程后,结合中秋主题与传统纹饰创新:有的以缠枝莲纹为基础画“月光下的莲花瓶”,有的融合鱼藻纹与神话故事设计“嫦娥与鱼群共舞的瓷盘”,蓝白两色交织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

“手绘民族服饰”环节,孩子们从轮廓勾勒到细节装饰,完整还原或创新设计服饰:用绿粉表现傣族筒裙灵动,以红紫渲染满族旗袍庄重,用彩纸为苗族姑娘制作“银饰”。部分孩子还尝试跨民族元素融合,如“穿藏袍戴维吾尔族小花帽的少年”,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指尖捏筑中国建筑”活动里,孩子们用彩泥通过“揉搓压、捏擀裁”等技法,还原或创作特色建筑:黄彩泥塑四合院墙体、灰色捏小青瓦,圆形底座搭福建土楼、白色点缀窗户,模仿徽派马头墙并刻出砖雕纹路。指尖巧思让建筑艺术可触可感,深化对“建筑美学”的理解。

图为同学们正在认真听志愿者宣讲

涵养综合素养之境,践行以艺为媒之道

此次“艺术素养”系列活动实现了“认知—实践—认同”的递进成效。孩子们不仅掌握了青花瓷、民族服饰、中国建筑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更在创作中提升了审美判断、动手实践与创意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传统艺术不是古董,而是能与当代对话的活文化”的认知。

家长反馈显示,活动后孩子们主动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看到瓷器会分辨“是不是青花”,路过老建筑会观察“屋顶是什么样式”,绘画时会尝试“用民族服饰的颜色搭配”。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表示,将持续挖掘传统艺术的育人价值,通过“传统与现代艺术对比”“跨艺术形式融合”等延伸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涵养人文情怀,成长为兼具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子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