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师生在粤港澳大湾区成功开展了以“融通湾区·涉外法治新视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探索“沉浸式实践”新样式,围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强化、跨文化对话交流场景搭建、新青年全球胜任力提升,走进湾区高校、法治机构、标杆企业、人文地标,在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中充分感受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聚焦校际对话,专业浸润中筑牢人才培养基石
实践团先后到访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深圳大学四所高校,交流探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做法与创新探索。
期间,实践团与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林峰教授、副院长丁春艳教授等师生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区域法治协同”开展交流座谈,碰撞“新火花”;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与副院长赵云教授等师生围绕“国际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交流,挖掘“新思路”;在澳门城市大学,围绕“涉外法治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路径”跨领域主题进行讨论,并聆听关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题报告,触摸“新领域”;在深圳大学法学院,与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尹玉海主任、余佳颖和北京市君泽君(深圳)律师事务所伍梦益律师开展学术沙龙,书写“新注脚”。
聚焦一线实践,场景浸润中锤炼法治应用能力
实践团深入法治实践一线,行程密集而富有成效。
在2022感动香江人物、学院兼职教授傅健慈与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曼琪带领下,实践团实地探访香港立法会、旧中区警署、终审法院等众多法治历史地标,深刻感悟湾区法治发展的历史纵深,对“一国两制”下的法治实践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实践团还访问了香港法治·教育科技促进会、天平教育基金会、香港涉外律所等,学习了解中国香港地区法律服务创新与跨境事务处理经验。
实践团走进深圳国际仲裁院(SCIA)、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及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深入学习了解了湾区在国际仲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模式,特别探讨了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及国际工程项目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与争端解决机制。
聚焦家国情怀,文化浸润中提升全球胜任力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次“融通湾区·涉外法治新视界”暑期社会实践成功组织师生深度对接粤港澳三地的顶尖法治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正是学院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实践活动不仅聚焦专业,更注重人文素养与全球视野的塑造。师生们在澳门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大三巴牌坊、香港太平山等地开展人文调研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增强了传播中国法治建设成就、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
此次大湾区之行,不仅为法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对话交流场景,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法治理念与实践方案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与“走出去”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未来,法学院将持续强化实践育人成效,讲好湾区故事,持续放大实践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输送更多政治坚定、专业精湛、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法治人才,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余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