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火传课堂 匠心童梦育新芽

发布时间:2025-08-03 22: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迪 李梦 李佳阳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王迪 李梦 李佳阳)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贯彻实施五育并举,教育兴国战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项目组在7.18日采访陕西省府谷县滨河路社区负责人,深入了解滨河路社区以暑期托管公益课堂为契机,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社区、进课堂,发挥地方优秀非遗文化积极作用的各项举措。

在社区负责人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滨河路非遗课堂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课程。长期课程主要是面向成人展开的523公益课堂,短期课程主要是寒暑假针对青少年开展非遗项目的“向日葵”公益课堂。


图为徐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社区环境

523公益课堂目前是开设了剪纸、农民画、编织、堆绣、面花五门课程,上课时间与学校同步,开设系统课程,采取小班制教学。523公益课程主要面向家庭主妇,她们的手工制品形式多样且品质优良,其手工制品也被推向市场,在北京、西安等大城市销售,产生经济效益。此外,社区还设有非遗文化直播间,一方面推广非遗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产品销售,是拓展销路的良好途径。

寒暑假期开展的非遗项目的“向日葵”公益课堂在几年的发展中不断引入非遗元素,有剪纸,面塑,腰鼓等内容,近期还引进了碳金粉画。这离不开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孩子们在碳金粉画中感受金属与色彩的碰撞,在安塞腰鼓的节奏里体验黄土高原的豪迈。社区还引入红色电影、心理咨询等模块,将非遗技艺与德育、美育深度融合。此外,社区还安排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作业辅导,返乡大学生扎根社区公益课堂,将优质托管与文化滋养送到居民“家门口”,为孩子们托起一个安全又充实的缤纷假期。非遗文化进社区使得教育主体多样化,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助力,保障孩子们茁壮成长。此外,非遗文化进社区这一途径也利于向下一代传递文化记忆,发挥文化的浸润作用。

图为社区课堂实践作品展示

谈及非遗课堂所面临的问题,社区负责人将其总结为三方面:首先是资金短缺的问题:公益课程依赖政府补贴,教师补贴远低于市场标准,基础设施维护困难,制约技艺引进与课程开发。其次是市场转化乏力的问题:本地消费需求薄弱,非遗作品外销渠道有限,学员作品滞销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传承持续性。最后是宣传推广不足的问题:社区非遗活动知晓率低,参与非遗课堂的人群多为家庭主妇,中青年群体参与度少。2025年暑期"向日葵"课堂覆盖人次过少,希望未来参与人数翻十倍至七八百人。宣传手段传统,缺乏新媒体矩阵运营,未能有效调动企业赞助、高校合作等社会资源,制约非遗文化破圈传播。

社区负责人对于青年如何继承非遗文化提出恳切建议,一是落到实处,依托校园资源如非遗艺术节,非遗社团等积极参与非遗学习,掌握实践经验。二是希望青少年多多走向非遗基地,民间团体,系统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过程,三是将学习经验反馈家乡和人民,通过返家乡等实践方式,推进社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暑期公益课堂是滨河路社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也体现了文化社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未来,滨河路社区将紧扣居民需求,持续优化服务与活动形式,将非遗文化进社区打造为文化社区建设的关键载体,助力青少年在社区守护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青年一代走向民间了解学习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向下一代传承,是非遗传承拥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愿更多青年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