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提升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安全防线,2025年7月25日,佛山大学上林青禾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西湖社区,为社区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应急救护知识宣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普及急救知识,通过理论讲解、互动问答和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将实用的急救技能送到青少年身边,帮助学生们掌握基础的急救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互助能力,播撒“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生命守护种子。
▲图为讲解学习应急救护的目的/温梓萱供图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便以真实案例切入,向学生们深刻阐释了学习应急救护的重要性。“意外发生时,专业急救人员往往难以及时抵达现场,此刻、身边的‘第一目击者’便成了挽救生命的关键力量。”一番生动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切领悟到:急救从来不只是医生的专属责任,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宣讲现场,实践团成员首先聚焦心肺复苏和AED的操作使用。“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每延误1分钟,生存率就会下降7%-10%。”实践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从判断意识、呼救,到胸外按压的深度和频率,再到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都讲解得十分细致。
▲图为讲解胸外按压要求/邓沌英供图
“大家认识这个机器吗?”宣讲中,实践团成员展示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图片,并解释了它的作用:“AED是一种能够自动分析心律并给予电击的便携式设备,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工具。”实践团成员为同学们介绍了AED的使用方法与使用场景,并鼓励学生们关注公共场所的AED位置,并呼吁社区加强急救设备的配置。
▲图为全体学生观看心肺复苏教学视频/邓沌英供图
随后,现场播放了专业的教学视频,视频中详细展示了不同场景下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以及AED的使用流程,从开机、贴电极片到按下放电按钮,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原来AED的使用这么简单,听了讲解和看了视频,感觉自己也能在紧急情况下尝试使用了。”一位初中学生说道。
▲图为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要点/邓沌英供图
在讲解气道异物梗阻的自救与互救技能时,实践团成员先讲述了气道异物梗阻的危险性,“气道被异物堵塞后,患者无法正常呼吸,严重时可能在短时间内窒息死亡。”接着,通过视频展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过程,对成人、儿童和婴儿的不同操作方式都进行了清晰呈现。“双手环抱患者腰部,快速向上冲击腹部,直到异物排出。”在成员的指导下,同学们认真地模拟练习着,逐渐掌握了操作要领。
▲图为膝部包扎讲解/邓沌英供图
创伤的止血和包扎急救讲解环节同样精彩。实践团成员带来了各种包扎用品,如绷带、三角巾等,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创伤的止血方法,包括直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等。“当遇到小伤口出血时,先用干净的纱布直接压迫伤口,然后用绷带包扎固定。”成员一边讲解,一边用模拟伤口的模型进行演示。对于骨折后的包扎固定,也通过视频进行了详细说明,让同学们了解到正确包扎对于创伤恢复的重要性。
▲图为包扎急救互动/邓沌英供图
活动的高潮是包扎急救互动环节,实践团成员邀请同学们上台实操包扎。同学们积极举手参与,在成员的耐心指导下,他们拿起绷带和三角巾,为模拟受伤的同学进行包扎。有的同学虽然一开始有些生疏,但在不断尝试和调整后,逐渐掌握了包扎的技巧。“这个互动环节太有意思了,让我真正动手实践了包扎技能,以后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我也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参与实操的同学兴奋地说。
▲图为讲解日常生活救护技能/邓沌英供图
最后,实践团成员讲解了日常生活中的救护技能。针对流鼻血,成员告诉同学们不要仰头,应该低头前倾,用手指捏住鼻翼两侧压迫止血;对于烧烫伤,要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口,不要随意涂抹牙膏等物品;被猫犬咬伤抓伤后,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尽快去医院接种狂犬疫苗;中暑时,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补充水分;触电后,要先切断电源,再进行后续的急救处理。活动后一位学生表示:“这次应急救护知识宣讲活动非常实用,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急救技能。以前遇到一些小意外,有时候也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法,现在涨知识了,自己学会了。”
▲图为宣讲活动大合照/西湖社区供图
西湖社区负责人在活动结束后说:“这样的应急救护宣讲活动对社区青少年帮助很大,孩子们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不仅能保护自己,遇到紧急情况时或许还能帮助他人,为社区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我们非常欢迎实践团多来开展类似活动。”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更多类似的活动,将应急救护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凯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