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十四载青春播撒博爱,益路同行髓缘相伴

发布时间:2025-08-03 23: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明亮 钟绍仲 周文煦 张雨晗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张明亮 钟绍仲 周文煦 张雨晗)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普及造血干细胞知识,鼓励更多人加入捐献行列,用实际行动为血液病患者点亮希望,江苏大学“益路髓行”团队于6月20日至7月30日开展了一场多维度、立体化的造血干细胞宣传社会实践。

专业培训,夯实科普基石

为打造一支专业且具实践能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团队通过“专家精讲+实地探访+技能实训”的三位一体模式,开展了系列培训。江苏大学“益路髓行”团队邀请镇江市第6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医生杨吟光,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主任纪宏革进行专题培训。

在讲座中,杨吟光医生结合自身经历,以“捐献过程就像献血一样安全”的比喻消除了大家对“穿刺取髓”的误解,其“能救人的使命感胜过一切顾虑”的话语更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捐献的价值。


▲图为杨吟光医生为团队成员培训。 吴亚萍供图

纪宏革主任则在成分血采集室向成员们展示了血液分离机的工作过程,团队成员观察着分离后的血浆与血小板,“一份造血干细胞悬液只有200毫升,却能挽救一个生命!”纪主任介绍道。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社会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血液构成。 钟绍仲供图

回到学校后,团队迅速组织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自主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聚焦捐献流程要点的巩固、血液生理等核心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知识宣讲、疑问解答等相关技巧的传授。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自主培训。 陈梦琪供图

通过此次培训,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亲和力与应急处理能力均得到提升,为后续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基础。

多维联动破除认知壁垒

为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从“小众善举”迈向“社会共识”,“益路髓行”团队精心构建了“社区+学校+景区”三维联动的立体宣传网络,以场景化渗透打破公众认知壁垒,致力于打造“全覆盖、精准化”的科普体系。

在社区层面,团队深入林清月雅苑、天河星城等地,开展“一对一”精准科普。面对社区居民,成员们耐心讲解,用“安全如献血”的生动类比有效消除疑虑,居民们的积极互动与热心发问为科普注入了活力。同时,在苏宁广场等人流枢纽设立宣传点,通过发放宣传单实现知识的碎片化传播,将科普融入市民的日常轨迹。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科普造血干细胞知识。 姚思佳供图

在镇江市红十字会,团队成员在侯沁怡部长的指导下开展造血干细胞入库回访活动。团队成员以“镇江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身份,对2000余名入库志愿者进行电话回访,当询问“如果现在配型成功,您是否愿意捐献?”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给出了坚定的“愿意”回应。这些沉甸甸的生命诺言,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血液病患者生命希望的蓬勃壮大。


▲图为团队成员回访入库志愿者。 陈梦琪供图

校园宣传则构建了“高校-小学”垂直覆盖的长效机制。在江苏大学本部校区,“为爱签名”活动吸引了80余名学生郑重签下姓名,立志为中华骨髓库扩容贡献力量;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创新采用固定摊位与流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成员们在校园内奔走,确保知识送达每一位学子;而在桃花坞暑托班,团队另辟蹊径,通过“细胞填色卡”等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绘画中轻松理解造血干细胞的内涵,真正实现了“认知从娃娃抓起”。


▲图为校内学生在宣传横幅上签字。 钟绍仲供图

校外景区的宣传则充满了青春活力。团队别出心裁地组织了“公益骑行”活动,成员们从江苏大学图书馆出发,一路骑行至焦山风景区。车轮滚滚向前,爱心沿途播撒,他们将科普知识传递给沿途的行人,将健康活力的公益形象与生命教育紧密结合,成为打破群众认知壁垒的一次生动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骑行宣传。 吴亚萍供图

此次“益路髓行”社会实践,以社区、学校、景区等多元场景为触点,不仅显著提升了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学认知度,更通过电话回访确认生命承诺、签名活动汇聚青年力量、趣味互动播种未来希望、公益骑行传递公益理念等一系列扎实行动,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潜在的生命救治力量。团队以实际行动,有效地推动了更多人了解捐献、认同捐献并最终参与捐献,为帮助血液病患者、壮大中华骨髓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用青春的车轮丈量了公益之路的宽广。


▲图为团队成员在骑行过程中向行人宣传。 钟绍仲供图

返乡续航,接力播撒希望火种

为了将镇江的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效应辐射全国,实现“1+N”的广泛影响力,团队精心构建了独特的传播模式。团队成员以校园实践为最初的“原点”和核心驱动力,创新性地打造了一个“一元多核”的传播网络。团队成员将宣传的使命内化为个人行动,当他们暑假返回各自家乡时,便成为一颗颗传播的“种子”,将知识火种带向四面八方。

为了让宣传贴近受众,团队成员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科普策略,深度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场景。在广西,队员们在熙攘的路口设立咨询摊位,耐心细致地向过往行人讲解;在江苏,成员们带着精心制作的PPT走进校园课堂,向学生们系统普及相关知识;在黑龙江,宣传方式充满趣味性,队员们通过设计互动游戏和亲切交流,拉近与社区群众的距离;而在新疆伊犁,考虑到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队员特别制作了双语宣传册,深入当地进行精准传播。从长江之滨的镇江,“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一路传递至祖国的天南地北,在更多城市、乡镇、社区和校园里悄然播撒,深深扎根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在家乡为小朋友宣讲。 姚思佳供图

此次实践中,江苏大学“益路髓行”团队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托,践行红十字精神。未来,团队将继续扩大宣传网络,深化与红十字会的合作,重点发展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深入社区、链接校园,为公益事业持续注入青春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并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为血液病患者带去更多生机。

通讯员 张明亮 钟绍仲 周文煦 张雨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亚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