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通讯员冯梓铭 刘怡)7月9日9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在宿迁市沭阳县城南社区活动室开展诗词航天主题活动。活动覆盖了32名五年级学生,通过诗词解析与航天模型制作提升儿童科学文化素养,探索我国古典文化的点点星辰,铸就成长的灿灿荣光。
团队成员寓情于景,先从墙上的星空图开始,孩子们一个个踮起脚围在画旁细细听着队员温柔的讲解。当指尖划过“北斗七星”时一个小男孩突然喊道:“李白说的‘手可摘星辰’指的是不是北斗七星?”团员们就着这个疑问开启了第一课——从《夜宿山寺》中感受点点星辰,接以《十五夜望月》描绘一轮轮月影;由星到月探索古人对航天的理解与隐秘的期盼。第二课由李贺夜游月宫的《梦天》开始,展现其对仙界的向往与疏离感,而“玉轮轧露湿团光”又与现代的月球车遥相呼应;孩子们看着手中的航天模型,感受着诗人心中的月球世界。
诗韵文化——古今遥相望,串起童心梦
这堂语文课伊始,团队成员们正准备手持诗稿解析“危楼”的高远意境。当PPT展示出诗中插画——青砖小楼刺破云层、楼顶似与星子相接时,后排的金同学突然举着自制纸火箭走上前:“老师,这楼该装推进器才对!”他将歪扭的纸火箭粘在画中楼尖,原本抽象的“百尺”高度,瞬间有了具象的表达。
随后的“诗句猜动作”环节,更让课堂成了生动的“活剧场”,有学生伸直手臂在半空轻掠,模拟“摘星辰”的姿态;有学生抿唇蹙眉,让同伴猜测“不敢高声语”的深意。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拆解诗句,让千年前的文字有了灵动的生命力。
授课队员表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了课堂的涟漪。”,她索性放下预设提纲,引导学生们为“危楼”添新景。金同学给楼侧画上螺旋桨,说“这样摘星星更方便”,几个孩子在插画云层里画满小飞船,要“接天上人来做客”,戚同学则指着塔吊顶端的警示灯,即兴吟出“塔吊高千尺,能触天边灯”。
这堂没有“标准答案”的语文课,让古诗走出了书本。当孩子们用画笔、话语和奔跑的身影触碰文字时,诗里的星子不仅落在了他们眼里,更在心底扎下了对传统与生活的热爱之根。
城南社区小朋友在上语文课 曹诗苒供图
寓教于乐——天路传情,诗韵航天
活动现场,长桌被各式航天模型占据,演示屏上“玉兔号”月球车影像与李贺《梦天》中“玉轮轧露”的诗句相邻呈现。孩子们凝视月面车辙时,纷纷联想:“这是玉轮在赶路吧?”“它定闻到桂花香了!”
传声筒互动环节更添意趣:纸杯与棉线连成的装置里,既有同伴笑语,更有孩童吟诵“举杯邀明月”,另一端便应“嫦娥姐姐收到啦”。阳光流淌过头顶的航天海报,海报中火箭冲破云层,而孩子们手中的纸杯,仿佛真的承载着跨时空对话。随后,孩子们提议给“玉兔号”写“星际信”。他们围坐桌前,有的描摹月面纹路,称要告知古人“玉轮上有我们的车辙”;有的摘抄“小时不识月”等诗句,盼“玉轮”铭记;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将桂花画贴在信封,穿蓝外套的男孩则画火箭作信尾,盼回信速达。
进行传声筒实验 曹诗苒供图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这些信折成纸飞机,从活动室窗口放飞。社区工作人员反馈:"活动后儿童借阅航天书籍增长40%。"团队统计显示,32名参与者中28人完成融合诗词与航天的创作,其中15份作品自主设计火箭模型。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本真——并非单纯铭记诗句,而是让诗中流转的星辰,真正落入当下的生活肌理,在孩子们心间悄然播下种子,静待其在探索与感悟中自然生长,在诗韵与童心的碰撞中激荡起教育的温度。(记者 曹诗苒 通讯员 刘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