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烈阳,暑意正浓。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乡韵丰都,青春振兴”实践团走进丰都县社坛镇,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乡韵丰都,青春振兴”为主题,通过墙绘美化乡村、实地调研产业、文化创意赋能、志愿服务惠民等多元举措,用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在社坛镇的田野乡间书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脚沾泥土,解锁乡村产业“致富密码”
7月10日,实践团抵达社坛镇,迅速投入实践准备工作。11日上午,团队在社坛镇政府报到后,兵分多路开展前期调研:一组前往李家冲村测量墙绘尺寸,为乡村美化工程奠定基础;另一组深入田间地头与加工厂,踩点调研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为后续宣传与文创设计收集第一手资料。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7月12日至13日,实践团聚焦社坛镇特色产业,展开系统性调研。在鱼泉榨菜加工厂,成员们详细了解榨菜从原料腌制到包装销售的全流程,记录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之道;“大叔,您手上这道口子是腌菜时划的吧?”团队成员唐敏看到工人师傅手上的老茧和疤痕,忍不住问道。师傅笑着展示起布满盐渍的手套:“这可是我们的‘军功章’!”这句话后来被她写进调研日记,“原来每包榨菜里都藏着乡亲们的汗水,我们的宣传一定要把这份实在劲儿传出去。”
在福祥中药材加工厂,通过与负责人深入交流,掌握了中药材种植、加工与市场流通的产业链条;走进两家大米加工厂,团队追溯了当地大米产业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的蜕变历程;在黄精种植基地,成员们向种植户请教种植技术,探寻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增收的密码。
(图为大米展示图)
(图为鱼泉工厂工人加工榨菜工作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黄精工厂负责人合照)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用镜头记录下工厂车间的忙碌景象、田间地头的丰收希望,为制作社坛镇宣传手册积累了丰富素材。“这些照片不仅是产业的缩影,更是社坛镇发展的底气。”团队成员表示,希望通过宣传手册让更多人了解社坛特色,为当地产业发展拓宽路径。
画笔作伴,为乡村颜值“上新妆”
乡村美化与文化赋能同步推进。从7月14日起,实践团成员分工协作,一边加快墙绘创作,一边深耕文创设计。李家冲村的墙面成为队员们的“画布”,大家顶着烈日起型、勾线、填色,将乡村振兴政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画作,让原本单调的墙面变成了生动的“政策宣传窗”“文化展示屏”。
(图为实践队成员绘画墙绘工作图)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手绘服饰课堂图片)
(实践团联合重庆中医药学院团队开展手工课堂)
青春接力,把温暖服务“送到家
实践团始终将“服务群众”放在重要位置。7月14日,团队成员与团队指导老师仇寒共同开展急救培训演练,成员们先在酒店模拟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场景,随后走进乡村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演示,“按压的时候要数‘1、2、3’,就像给小机器人充电哦!”团队成员彭诗晗同学用玩偶演示,把枯燥的急救知识讲成小故事,最后还收到了孩子们塞来的野山楂,“酸得眯眼睛,但心里甜得很。”教会孩子们基本急救知识,筑牢安全防护网。
(图为团队成员为当地学生开展急救培训图片)
(图为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与当地学生合照)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全体成员投身墙绘冲刺工作,用画笔为乡村面貌再添亮色。下午,“丰都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民兵之慰问社坛镇暑期志愿服务大学生座谈会”在镇政府召开,团队成员与政府代表、民兵代表深入交流实践感悟,共话乡村振兴青年担当。会上,社坛镇领导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同学们用创意激活了乡村文化,用行动诠释了青春责任,为社坛镇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会议过程图片)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社坛镇政府合照)
在十余天的实践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乡韵丰都,青春振兴”实践团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创意赋能振兴,用服务传递温情。从产业调研到墙绘美化,从文创设计到志愿服务,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既为社坛镇留下了看得见的“美丽成果”,更播下了青春振兴的“希望种子”。
(图为墙绘成果展示)
(图为实践队成员文创作品展示)
(图为部分宣传册图片展示)
截止到7月25日,“乡韵丰都,青春振兴”实践团三下乡实践正式完成,离开时,社坛镇的李大爷特意送来自己晒的榨菜,“记得常回来看看,你们画的墙,亮得很!”这句话成了全体队员最珍贵的纪念品——青春的色彩,早已和乡村的底色融在了一起。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社坛镇发展,让青春力量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让“乡韵丰都”的画卷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愈发绚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全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