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傩火不熄”文化传承团:用系列文创触摸千年傩舞“活化石”

发布时间:2025-08-04 00: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赛凤   阅读 8.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一场“滚傩神”仪式,自古以来便是村民驱邪纳福、祈求丰收的精神寄托。今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寻根非遗,傩火不熄”文化传承实践团深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安傩舞的三大核心传承地:东湖、罗山与流坑古村,发掘乐安傩舞的深厚农耕文化,实现古老非遗与当代创新的生动对话。

傩舞:根植乡土的精神图腾,农耕文明的生动注脚

无论是东湖村的《鸡嘴》《猪嘴》节目,还是罗山村傩面具上精心雕琢的符号,都诉说着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朴素祈愿。实践团成员在江西省首个村级傩文化展示馆——罗山村傩文化展示馆内,聆听国家级传承人曾明亮讲解时,更被面具纹样中蕴含的古老农耕、历史密码所震撼:秦叔宝与尉迟恭、关羽与蔡阳、金吒与木吒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由马毛制作的胡须更是为他们增添了几分生动的气息,都直观映射出先民对土地丰饶、生命繁衍的深切渴望。这些穿越千年的视觉符号,是傩舞作为华夏农耕文明“活化石”的最有力证明,其驱邪祈福的核心功能,本质上是对农业生产顺利、生活安康的终极诉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演绎东湖“滚傩神”。赵雅妮 供图

傩舞:融入血脉的生活仪式,代代相传的民间记忆

傩舞并非高悬于庙堂的艺术,而是深深嵌入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精神纽带。实践团在流坑古村走访傩班成员董小平和董小云时,听到了生动的描述:“过去,傩舞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家中有喜事,或是村中过年过节等重大日子,傩舞队就会敲锣打鼓,穿行在大街小巷,用舞姿演绎古老的传说故事。”这种全民参与的仪式感,使得傩舞超越了单纯的表演,成为凝聚社区情感、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即便在当代,流坑古村的傩舞虽融入了现代音乐和戏剧元素进行创新演绎,其内核——作为民众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并未改变,只是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延续着这份珍贵的民间记忆。

图为流坑古村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傩舞道具。赵雅妮 供图

文创:千年文脉的青春转译,非遗活化的南农实践

亲历傩舞的深厚底蕴与鲜活生命力后,南农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决心以青年视角和创意力量,架设沟通古老傩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通过巧妙提取傩舞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元素——东湖“滚傩神”中的猪嘴神与鸡嘴神形象、代表瓜瓞绵绵的瓜纹蝴蝶组合、体现畜养兴旺的河姆渡猪纹等,结合南京农业大学特色印记,成员们自主设计并创作了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包括金属冰箱贴、亚克力钥匙扣、明信片、丝巾等。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图案复制,而是对傩舞文化精髓进行了一次“青春化”的创意转化:严谨考究面具纹样的象征意义,精准提炼其承载的农耕精神,再以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呈现。例如,猪嘴神独特的额子与下嘴分离设计、鸡嘴神繁复而有序的纹样组合,都被凝练成视觉符号,跃然于日常用品之上。如此一来,便将承载千年农耕祈愿的傩文化符号,转化为了可感知、可携带、可传播的现代文化载体。

图为实践团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实物图。黄赛凤 供图

从东湖“滚傩神”的原始粗犷到罗山傩面的精妙传神,傩舞展现了从古老祭祀迈向舞台艺术的清晰轨迹。然而, 其中蕴含的深厚农耕精神与对美好生活的质朴祈愿却历久弥新。此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深刻印证:唯有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方能真正激活其创造性与创新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书记王国庆、非遗传承人曾明亮合影。王炼 供图

(通讯员 夏健鑫 牛淼 黄赛凤)

撰文 | 南京农业大学夏健鑫 牛淼 张葆玥 黄赛凤

图片 | 南京农业大学赵雅妮 江直运

审核 | 南京农业大学夏健鑫 黄赛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赛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