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笔绘乡卷:三河实践赋新篇 ——北科学子走进木兰村

发布时间:2025-08-03 23: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昊阳、胡佳玉   阅读 5.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夏日的木兰村,葡萄藤缀满清甜,米饺香漫过巷陌,银鱼戏于碧波。北京科技大学鹿耕三河乡村振兴实践队循着这份乡土韵致而来,以青春为墨,在非遗传承的石碾旁、产业兴农的葡园里、生态守护的湖岸畔,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让年轻的担当与乡土的脉动同频共振。

石碾研磨岁月久,米饺包裹匠心长

三河米饺的香气里,藏着木兰村最绵长的记忆。实践队走进带火塘土灶的老宅院,向非遗传承人徐奶奶学做这道承载乡愁的美食。推石碾时,需掌握"轻推慢转"的力道,才能磨出绵密如脂的米浆;调馅包制时,得深谙"顺时搅拌锁鲜"的诀窍,方能捏出月牙匀整的饺形;油炸时,更要盯紧油锅气泡,把握"六成热下锅"的火候。

八小时的专注里,队员们记录下"浸米三时、磨浆过筛"的细节,更读懂了徐奶奶口中"米浆差一分,口感错三分"的匠心。石碾转动的声响里,是岁月的沉淀;指尖沾染的米粉中,是技艺的温度。这道米饺不仅包裹着馅料,更包裹着一代代人对生活的郑重——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烟火中的血脉,正待年轻一代接力传承。

葡园问技传薪火,网端兴农架金桥

葡萄大棚里的藤蔓,攀附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实践队深入木兰村葡萄园,与农户促膝长谈,在观察果实饱满度、询问施肥周期的交流中,梳理出生态种植的脉络。面对"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队员们扛起相机,记录葡萄从青到紫的生长轨迹、农户弯腰劳作的身影,计划用镜头讲好葡园故事;针对"线上运营愁"的难题,他们钻进电商培训课堂,学账号运营、练直播话术,在模拟演练中打磨推广方案。

这些努力,如同一座架在田间与市场间的金桥,既让农户的经验得以传承,也让葡萄的清甜飘向更远的地方。队员们说:"要让每一颗葡萄,都成为乡村致富的'金果果'。"

清波守护银鱼跃,青春担当生态篇

巢湖边的银鱼,是木兰村生态的"晴雨表"。在银鱼生态节上,老渔民靳仲本的讲解让队员们恍然大悟:"银鱼娇贵,只住干净水,它们快活了,湖水就真的清了。"从银鱼繁殖期的禁忌到禁捕政策的意义,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愈发清晰。

亲手DIY打捞抄兜时,队员们在调整网兜角度、收紧绳结的过程中领悟:"护生态和做工具一样,得细之又细。"带着自制的"装备"来到湖边,弯腰捡拾塑料袋、枯枝的动作重复几十次,汗水浸湿衣衫,却让"绿水青山"的含义变得真切——每一次俯身,都是为银鱼拂去家园的尘埃;每一片清理的垃圾,都是给乡村未来的礼物。

从石碾边的匠心传承,到葡园里的产业赋能,再到湖岸畔的生态守护,鹿耕三河实践队以青春之力,为木兰村的振兴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份扎根乡土的实践,恰似夏日的风,既吹熟了果实,也吹暖了乡愁,更吹动着乡村向美而行的脚步。

撰文 | 陈昊阳、胡佳玉

图片 | 卢正皓

审核 | 胡佳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佳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