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阳光洒满岭南大地,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绿美青禾实践团的青春身影活跃在社区街巷、文化场馆与自然公园之间。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队伍,以“专业赋能实践,实践反哺成长”为核心理念,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力,在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领域编织出一幅立体多元的实践画卷。其中,以“健康护航・智趣成长”“护眼启智・书香润心”为主线的系列活动,更凸显了团队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深刻洞察,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一、专业底色:让知识在实践中生长
绿美青禾实践团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基因融入社会实践的肌理。团队深知,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构建认知体系。
在高铁安全科普现场,实践团成员化身“安全导师”,借助专业实训设备搭建模拟场景:孩子们戴上VR眼镜,瞬间“置身”高铁车厢,在互动游戏中学习禁止携带危险品、紧急制动装置使用等安全知识。这种将铁路专业特色与青少年教育结合的创新形式,让抽象的安全规范变得可触可感。正如参与活动的家长所言:“孩子回家后主动讲高铁逃生技巧,这种‘玩中学’的效果比说教强太多。”
而在5G/6G通信技术科普课堂上,成员们则用拆解的通信模块、简易信号发射器等教具,为青少年演示“手机信号如何穿越城市高楼”。当孩子们亲手组装简易对讲机并成功通话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好奇,更是对科技探索的向往。这种 “专业知识通俗化、复杂原理场景化” 的转化能力,正是实践团对“学以致用”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
二、多维护航:构建青少年成长支持网络
实践团敏锐捕捉到当代青少年成长中的多元需求,以“健康”与“智慧”为双引擎,设计出系列精准化服务项目,形成覆盖身心发展的支持体系。
“健康护航・智趣成长”主题活动中,团队创新性地将生活技能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 “小小牙科医生” 体验区,成员们与广州好佰年口腔医院合作,带来口腔模型、检查工具等专业设备,角色扮演中掌握正确刷牙方法、认识龋齿危害。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孩子现在每天主动要求刷牙,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讲道理更有效。”
粤语趣味课堂则成为文化传承的巧妙载体。成员们选取 “食在广州”“行花街” 等生活化主题,通过童谣传唱、俚语猜谜、情景对话等形式,让本土语言文化在游戏中自然浸润。当祖籍湖南的小朋友用稚嫩的粤语唱出《月光光》时,语言背后的文化认同正在悄然萌芽。而进阶魔方课程中,从三阶到镜面魔方的挑战,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空间思维,更通过“拆解-重组”的解题过程,培养了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耐心与逻辑推理能力。
“护眼启智・书香润心” 活动则聚焦青少年视力健康与精神成长。实践团联合番禺区普瑞眼科医院专业人士,带来视力检测设备和护眼模型,通过 “眼球构造拼图”“不正确用眼情景判断” 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直观了解近视成因。更具深意的是,团队同步开展“图书漂流 阅读分享”活动,精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文学类书籍,鼓励孩子们在纸质阅读中保护视力、滋养心灵。这种“生理保护+精神培育”的双重关怀,体现了实践团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深刻理解。
三、协同共生:打造校社联动实践生态
绿美青禾实践团的影响力,源于其构建的“多方协同”实践网络,这种开放共享的模式让实践活动获得了持久生命力。
在校企合作维度,团队与广州市越秀区星火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的 “守护古道” 项目吸引诸多青少年参与。志愿者们不仅在北京路为游客提供基础导览,更结合铁路专业知识设计“古道交通变迁”主题讲解,从古代驿站到现代高铁,让游客在时空对比中感受交通发展对城市文明的影响。这种“专业+文化”的服务模式,既提升了志愿服务的附加值,也让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播更具层次感。
校地合作则让实践活动扎根社区土壤。与石壁街团工委、广州市番禺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展的2025年 “七彩假期 志愿一夏”番禺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成长体验营活动,作为全市首次针对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成长体验营,意义非凡。通过“理论培训+实践带教”模式培养了153人次的青少年志愿者。这些“小志愿者”在石壁街青年之家开展的生物多样性及河流水质检测调查中,既学习了生态知识,又通过数据记录、标本制作等实践环节提升了科研素养。正如番禺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所言:“绿美青禾带来的不仅是活动,更是一套可复制的青少年成长培育体系。”
四、文化反哺:在传承创新中厚植根脉
实践团的文化实践,始终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理念,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焕发新活力。
在广绣非遗宣讲现场,成员们没有停留于技艺展示,而是设计 “纹样密码解读” 环节 —— 引导孩子们从广绣常用的龙凤、花鸟图案中,探寻其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岭南民俗。当孩子们用现代绘画工具创作“新广绣纹样”时,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产生了奇妙碰撞。手工编织体验更是让文化传承变得可触可感,成员们带来竹篾等材料,先讲解广府传统编织工艺中 “盘长结”“吉祥结” 的编织技巧与象征意义,再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软笔书法课堂则通过“书法与铁路”的跨界结合,让孩子们在书写 “平安”“驰骋”等词汇时,理解汉字结构与铁路精神的内在关联。
这种文化传承的创新思维,同样体现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在“河小青”巡河护河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带领青少年沿着河岸缓缓前行,一边手持垃圾袋清理沿岸垃圾,一边细致讲解水边常见的本土植物的生态作用,告诉孩子们这些植物如何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行至中途,成员们取出携带的实验器材,将刚打捞的河水样本进行 pH 值检测,当试纸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比对时,孩子们好奇地围拢过来,在实践团成员的讲解下了解pH值与水质健康的关系,明白 “清澈的水不一定是健康的水”。这种将实地护河、植物科普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建立起对河流生态的立体认知,也让环保意识从抽象的口号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自觉。
五、成长闭环:在服务中完成自我超越
绿美青禾实践团的独特价值,在于构建了“服务-反思-成长”的完整闭环,让团队成员与服务对象共同进步。
实践团内部建立的“活动复盘”制颇具特色:每次活动后,成员们都会围绕 “目标达成度”“服务对象反馈”“专业知识应用”等维度进行深度研讨。在一次魔方课程后,成员们发现低龄儿童对复杂公式接受困难,随即调整方案,用“色彩配对”“图形拼接”等游戏化方式降低难度,这种快速迭代的能力,正是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
更珍贵的是,团队成员在付出中收获的成长感悟。参与“小小眼科医生”活动的卢同学家长在活动结束后向实践团反馈道:“当孩子认真地告诉我‘以后看电视要坐远一点’时,我突然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这种从“知识传播者”到“成长陪伴者”的角色认知转变,正是实践团赋予青年学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高铁安全科普到非遗文化传承,从健康护航到生态保护,绿美青禾实践团以青春之力编织的实践网络,正在岭南大地上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支队伍的故事证明:真正有价值的社会实践,应当是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文化传承的中继站、青少年成长的助推器,更是青年学子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成长课堂。当更多这样的实践力量汇聚,必将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通讯员:卢耀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耀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