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微物弘湘队与鸬鹚渡镇政府经过前期充分沟通,在镇政府会议厅召开 “小洱海” 三下乡宣传活动专项会议。会上,镇政府文旅办主任详细介绍了当地文旅资源现状与发展规划,团队成员则汇报了此次宣传活动的策划方案。双方达成深度合作共识,镇政府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活动开展,不仅提供官方宣传资料与拍摄便利,还将协调景区、企业等多方资源配合推广工作,为此次文旅宣传注入坚实的政府力量。
▲图为团队与政府工作人员对接会议
会议结束后,在鸬鹚渡镇政府文旅人员的专程陪同下,团队乘车前往素有 “小洱海” 美誉的羞女湖景区。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远远望见一片碧水被翠绿竹林环抱,宛如镶嵌在山间的蓝宝石。这片占地 200 余亩的水域,因湖面轮廓恰似一位侧卧的少女而得名 “羞女湖”,当地民间还流传着关于羞女山与羞女湖的美丽传说,为景区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
步入景区,独特的 S 型湖湾将清澈的湖水自然分割,形成层次分明的水景画卷。岸边樟树、枫树、翠竹错落有致,四季呈现出不同景致:春有新绿初绽,夏有浓荫蔽日,秋有红叶似火,冬有翠竹傲雪。清晨湖面薄雾缭绕如仙境,傍晚夕阳铺水似金箔,朝暮异色的景观让队员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据文旅人员介绍,桃江县政府近年已投入 300 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新建的 3 公里环湖步道采用生态透水材料铺设,沿途设置的 6 个观景平台依地势而建,每个平台都能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湖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所有设施建设都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就是要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景区。” 工作人员的讲解让队员们对景区的发展理念有了深刻理解。
▲图为团队航拍“小洱海”风景照
结束羞女湖文旅资源调研后,团队马不停蹄前往修山镇,探寻当地另一张文化名片 ——“修山面” 的产业发展之路。走进修山镇面厂,机器运转的轻微声响取代了传统制面的嘈杂,颠覆了队员们对传统制面的印象。在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内,小麦粉经过筛选、称重后自动进入和面机,加水比例由电脑精准控制;和好的面团被压延机反复压制成厚薄均匀的面皮,经过十道压延工序后进入切割机,瞬间被切成粗细一致的面条;最后通过自动化烘干线完成干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保留了传统‘三揉九擀’的工艺精髓,用机器替代人工完成重复劳动。” 面厂负责人指着设备向队员们介绍,“传统手工制面耗时耗力,一人一天最多生产 50 斤,现在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就能产出 200 斤,而且品质更稳定。” 但谈及品牌推广,负责人面露难色:“修山面在本地名气大,靠口碑相传能维持生计,但要走出修山,没有专业的新媒体宣传确实很难。”
听到这里,队长李峦当即表态:“团队有专业的新媒体运营经验,将通过短视频创作、图文推文、直播带货等方式,讲好修山面的传统故事与现代创新,让这道百年美食成为益阳乃至湖南的特色名片。” 队员们详细拍摄了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还特意记录了老师傅现场演示的传统制面技艺,为后续宣传积累了丰富素材。
▲图为修山面厂晾面机
在记录“小洱海”风光、见证修山面现代生产的实践中,微物弘湘队深刻体悟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团队成员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短视频与推文推广“小洱海-修山面”文旅品牌,将现代工艺赋能传统美食,为桃江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撰文 | 张鹏 邓凯军
图片 | 肖丹 阳灏 牛芷含
审核 | 赵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芷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