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当阳光洒满社区教室的窗台,当孩子们的笑声撞碎清晨后的宁静,他们——来自武汉轻工大学生科学院的志愿者们,因“义务支教”、“七彩假期”、“社区托管”这些温暖的关键词相聚。从生态保护的课堂到两弹一星的星空,从交通安全的斑马线到手工课上的彩纸,他们用真诚浇灌童心,也在孩子们的眼眸里,读懂了教育的真谛与成长的重量。
课堂里的巧思:让知识长出翅膀
支教期间他们总在思考,如何让知识摆脱枯燥的外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志愿者李缘同学用《熊出没》里光头强砍树的剧情当钥匙,轻轻打开了生态保护的大门,看着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怎样保护小鸟”,才明白动画里藏着最生动的教材;梁雯慧同学讲“两弹一星”时,不是急着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先讲钱学森归国的故事,再带着孩子们折纸飞机、拼火箭模型——当彩纸飞机掠过教室,孩子们眼里闪烁的,是对科学与家国的双重向往。
张涵玉同学在手工课上,看着孩子们先用铅笔勾出轮廓,再按数字标记填充色彩,小手握笔的专注让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完成的作品上,脸上沾着的颜料成了最鲜活的印记。华心怡通过动手扎染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传统扎染文化,看着他们沉浸在创作中,感受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陈智慧带着孩子们做 “生气的瓶子” 实验,当柠檬酸与小苏打相遇使气球鼓起时,孩子们的惊呼里藏着最纯粹的探索欲。
安全教育课上,他们把规则变成了可触摸的体验。魏豪莹同学播放交通安全动画时,用 “答对问题赢小奖品” 的方式让孩子们记住 “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课堂上,她握着孩子的手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看着他们踮脚模仿按压的认真模样,便知安全意识已悄悄扎根。徐瑶和孩子们围着人体模型模拟 “救人”,周理想用 “陌生人给糖” 的小故事讲反诈骗,靳政熙把三国历史画成漫画 PPT—— 原来,知识不是课本上的字,是能动手做、能演出来、能记在心里的温度。
邓欣怡同学向小朋友们讲述钱学森和袁隆平的故事,当讲到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搞科研时,孩子们眼里闪着敬佩的光;说到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有人小声说 “原来米饭来得这么不容易”。殷汪超在生态文明保护宣传中,通过 PPT、视频和实例,让孩子们不仅掌握知识,更懂得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赵欣悦和张曼宇带着孩子们学习简单的蒙古舞,在民族艺术鉴赏课上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让孩子们触摸到不同民族的生活温度。
互动中的光亮:每颗童心都值得温柔回应
课下的时光,藏着更多不期而遇的温暖。李缘被孩子们围着喊 “园子老师” 时,突然懂了 “信任” 两个字的分量;梁雯慧教内向的小姑娘剪窗花,当那句怯生生的 “谢谢老师” 传来,手心的温度比窗花更暖。徐瑶记得每个孩子的模样:调皮的男孩画得出奇思妙想的画,认真的女孩会沉浸在创作里,黏人的小家伙总爱分享她的 “小成就”。张曼雨收到孩子们分享的珍爱的零食,那是孩子对她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喜爱,让她心中涌起暖流。张轩从最初的忐忑到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 “孩子王”,一声声 “老师” 让他领悟到陪伴的意义。
这些互动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靳政熙讲《你看起来很好吃》电影时,本以为是单向输出,却被孩子们为剧情共情的眼泪打动——原来孩子的情绪最真诚,也最能照见成年人的初心。离别时,徐瑶被女孩们抱住手臂,在本子上写下 “最重要的是要快乐”;周理想看着学生为 “未来约定” 一课里的高校专业眼睛发亮,忽然懂了 “教育是点燃火种” 的意思。他们给孩子知识,孩子却给了他们更珍贵的礼物:纯粹的信任,和被需要的幸福。朱菁莹在观影课上放《我和我的父辈》,当看到父辈们为家国理想拼搏的画面,原本喧闹的教室渐渐安静,有孩子说 “长大要像他们一样保护别人”,让她明白 “让他们感受到什么” 更重要。邓欣怡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被他们纯粹的好奇、真诚的提问和毫不掩饰的快乐治愈,体会到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他们给孩子知识,孩子却给了他们更珍贵的礼物:纯粹的信任,和被需要的幸福。
责任与同行:志愿路上的并肩与成长
这段旅程里,“责任” 二字被反复书写。靳政熙每天核对 40 个孩子的签到签退信息,牵着他们的小手走进教室时,才知 “守护” 比想象中沉重;魏豪莹在防溺水课上一遍遍强调 “不能独自下水”,只因明白 “安全” 是所有成长的前提。而团队的力量,让这份责任更有底气;赵欣悦在支教中学会应对孩子们的 “小意外”,锻炼了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知要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引导他们学习与活动;周理想和靳政熙熬夜改教案,一个逻辑梳理、一个幽默化解,成了孩子们眼中的 “最佳搭档”;张轩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小摩擦时,体会到与孩子们交流需要更多的耐心,必须顾及每一个孩子的感受;梁雯慧和伙伴们分课备课,绘画课上的颜料与手工课上的胶水,混着笑声酿成了夏天的甜。
他们也在这段经历里悄悄蜕变。李缘从 “手足无措” 到学会用童心理解孩子,梁雯慧从 “授课者” 变成 “大朋友”,魏豪莹懂得 “互动教学” 里藏着对课堂的敬畏。殷汪超学会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知识,从孩子们的视角看待世界。华心怡意识到教学方法需要改善,课堂互动形式还需丰富,决心继续提升。原来,支教从不是单方面的 “给予”,而是他们与孩子一起,在试错中学会耐心,在陪伴中懂得真诚,在被需要时找到自己的价值。
尾声:微小的光,也能照亮远方
当最后一堂课的铃声落下,孩子们的那句“老师再见”、紧紧拽着衣角的小手,都成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藏。他们曾以为自己是照亮孩子的光,后来才发现,是孩子们的笑容,照亮了他们对 “意义” 的理解 —— 教育是让知识有温度,志愿是让善意有形状,而成长,是他们与童真碰撞出的火花。
这段经历教会他们:不必追问付出能改变多少,只需记得,那个被他们用彩纸折过火箭的孩子,可能从此埋下了科学的种子;那个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小家伙,或许某天能保护他人;那个听过 “未来约定” 的少年,正悄悄勾勒自己的远方。这个夏天会过去,但孩子们眼里的星星、他们心里的温暖,会永远明亮。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是点亮童年的光;而这些光汇聚起来,终能照亮更长远的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联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