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心理双赋能,青春实践探新路——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3 19: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爽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踏上征程,奔赴承德、秦皇岛、保定、石家庄四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探索之旅。队员们创新采用“文化传承+心理赋能”双轨模式,深入基层实践,让古老技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化作修复乡土精神脉络的温暖力量。

7月23日傍晚,承德市丰宁县大石庙镇袁家庄村大院里,蝉鸣阵阵,一场“非遗故事会”悄然开场。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家族与非遗的深厚渊源:爷爷手剪的“丰收图”记录着岁月的馈赠,布糊画牡丹纹的演变藏着审美变迁的密码。队员们收录了40余则民间记忆,也收获了“开设周末非遗小课堂”等23条建议。在博物馆的互动区,省级布糊画传承人刘海艳轻抚着未完成的作品,轻声袒露心迹:“2008年赶大集时,我边卖画边教手艺,就怕这门功夫断了代。”实践队员细心记录着她话语中流露出的“创新焦虑”。而在“老物件新故事”活动中,73岁的李奶奶拿出1950年代的石榴纹剪纸模板,那寓意多子多福的纹样,在时光里静静绽放着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布糊画传承人刘海艳 刘涛/摄

青龙满族自治县石城子村,76岁的“猴打棒”传承人汤玉伍舞动双棒,风声猎猎,他眼神坚定:“老祖宗的东西,必须传给下一代。”服务队在村文化墙绘制满族八旗图腾时,年轻村民小张主动参与上色,完工后他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了解图案背后的故事。当“猴打棒”的鼓点通过村广播传遍乡野,87%的村民投票选择“祈福”作为这项非遗的核心价值。妇女主任王大姐深有感触:“过节看猴打棒,心里就特别踏实,这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图为“猴打棒”表演 王爽/摄

徐水舞狮协会内,省级传承人商凯芳耐心指导队员体验北狮基本功。在孙庄村的主题宣讲中,心理学专业队员巧妙地将舞狮“协作配合”的特点转化为团队合作训练,42名村民现场参与信任游戏,在互动中感受非遗蕴含的社交智慧。65岁的王大爷看着热闹的场景,不禁回忆:“看年轻人舞狮,就想起我结婚时村里闹红火的日子。”团队由此设计“寻狮行动”,收集到门环、鞋样等23件带有狮纹的民间实物,生动印证了非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交融。

▲图为徐水舞狮表演 孙晔/摄

河北博物院《北朝壁画》展厅里,队员们对照井陉木雕纹样,细细梳理着传承脉络。许红阳木雕博物馆内,队员们亲手体验榫卯工艺,记录下传统结构在现代家具中的创新应用。通过丰富的实物展陈与详实的图文资料,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井陉木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真切感受到这门古老技艺在融入现代设计、建筑与生活美学时,所迸发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图为许红阳木雕博物馆中布木雕作品 樊友琪/摄

服务队还将非遗元素创新引入河北辛集中学的心理健康课堂。高一学生在忍冬纹明信片背面写道:“考试压力大时,看看这流转千年的纹样,心就静了。”创意课堂上,16岁的赵同学为北朝莲花纹注入荧光色,让传统之美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彩。

▲图为心理专业的队员引导高一学生们写明信片 娄若瑜/摄

据悉,本次实践累计完成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6人次,收集民间故事56则,获取有效心理调研问卷438份,形成专题纪录片4部、文创产品5类。承德医学院的学子们以青年视角探索非遗新表达,用专业所学服务文化传承与振兴,展现了新时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未来,团队将笃行深耕“文化传承+心理赋能”的实践维度,以青春智识为非遗赓续筑基赋能,以专业厚度助推乡村心理服务迈向纵深。

▲图为实践队员实践合照 张雨欣/摄

(通讯员:王宇轩、王爽)

(指导老师:柳楠、胥子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