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壮锦传薪火|南宁理工学院实践队宾阳行

发布时间:2025-08-03 22: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席雯涛 李梓硕   阅读 46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席雯涛 李梓硕)7月3日,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赴宾阳县调研壮锦非遗文化,重点探寻当地在民族非遗发展及壮锦传承上的新方法与思路,同时结合前期了解为居民开展推普活动。

实践队首站走访宾州古城壮锦手工基地,各式工艺品映入眼帘:包袋上斑斓纹样交辉,灯光下丝线熠熠生辉,从服饰配饰到日常物件,壮锦元素尽显传统工艺魅力。

参观时,基地旁一位售卖壮锦服饰的老奶奶引起队员注意。交流得知,老一辈对壮锦传承满怀期许,渴望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一文化瑰宝。她热情邀队员进店,细述服饰差异与背后故事,眼神中满是对技艺传承的殷切期盼。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观赏壮锦工艺品。席雯涛 供图

经过上午的研习与调研,团队成员的目标愈发清晰,推进此次调研的信念也更为笃定。稍作休整后,实践队一行前往宾阳壮锦馆。步入馆内,正对的红墙之上,“守正创新、活态传承,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题字赫然在目,凝练着对非遗文化发展的深切寄望。作为民族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壮锦正呼唤新一代传承人接棒传承、薪火绵延。

壮锦馆内展品丰赡,各式纺织机具错落陈列。一面展墙系统镌刻着“宾阳织锦记忆,赓续传承之心”的壮锦发展脉络,队员们逐字品读,深入溯源壮锦制作的演进历程,深切感受其中沉淀的历史底蕴。馆内后侧静置着两架纺织机:其一为1993年的老式机具,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另一架则是现代设备,彰显着技术的革新。新旧机具的并置,不仅是时光的对话,更直观呈现了纺织技艺的迭代升级与持续发展。

相邻的厂房是残障人士日常制作壮锦工艺品的工坊。这里机具排列齐整,工艺样品琳琅,助残事业与壮锦技艺项目深度融合——既为残障人士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平台,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播拓开了新路径。厂房外悬挂的“共织计划”标识,既是对特殊群体的温情关怀,更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有力弘扬。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参观纺织机器。席雯涛 供图

调研团队前期调研发现,当地民众的民族地域口音较为浓重。基于此,团队在开展调研活动前,已就推广普通话工作做了充分筹备。调研过程中,队员们积极向接触到的群众普及普通话知识,倡导在现代社会中规范使用、熟练运用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为壮锦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桥梁:一方面,作为通用语言,普通话能够让壮锦故事被更广泛的群体所理解;另一方面,壮锦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能借助普通话推广,以更鲜活的方式传递开来。二者相互赋能,共同为文化传承与交流助力。

图为团队成员向群众宣传推广普通话。席雯涛 供图

宾阳县壮锦非遗文化实地调研行将圆满收官,然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对壮锦非遗文化的探究征程永不落幕。展望前路,团队将持续追踪非遗文化传承创新领域的新课题与新路径,深度剖析宾阳壮锦非遗文化与助残事业的内在肌理,且常态化推进区域内普通话推广工作,以青春之力赋能民族传统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践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宾阳壮锦馆的合照。席雯涛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