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新声传薪火,青春对话续华章

发布时间:2025-08-03 22: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静涵 李佳阳 王迪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陈静涵 李佳阳 王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枫火志愿者实践项目一小组——“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成员们走进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与国家级二级演员、二人台传承人刘美兰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式访谈。通过这次交流,成员们认识到深耕于传统的老艺术家背后的坚守与执着,并且为非遗文化融入新的时代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探索道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刘美兰老师进行访谈对话

府谷二人台诞生于明末清初,是晋陕蒙黄河文化带的民间艺术结晶。这种带有鲜明地域性艺术特征的传统戏曲戏种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合了民歌、舞蹈、曲艺等元素,体现了民间表演高标准的审美性和创新性。刘老师介绍到“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员们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更迭,二人台的表演也随之变化发展,时至今日也被赋予属于这个时代的内涵表达。扎根百姓生活的二人台表演,既源于民间沃土,又始终服务于群众,是民间艺术的典范之一。

“自认为在二人台教学方面走在前列,这其实源于一种责任——作为非遗传承人,不应过分计较利益得失。应当坚守非遗文脉,深耕二人台艺术,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刘老师如此描述自己与府谷二人台的羁绊,话语间始终洋溢着喜悦的微笑。实践团成员们认真感受着这份难得宝贵的真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变化中,仍然有人为那一份追逐而静静沉淀。承载了府谷丰富的地方文化记忆的二人台,这是由这一位位老艺术家们反复练习表演,才能让后人得以欣赏这文化根脉。

刘老师也坦然讲述了当前二人台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虽然有大量的群众基础,但趋向专业化的高要求还是对人员造成限制。加之表演年龄也有所局限,舞蹈演员四五十岁就难以再登上舞台。据悉,目前府谷文化建设中力推府谷二人台走进校园,对孩子们进行专业课程培养让其在了解家乡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能用被传授的传统唱腔来保留地方文化韵味和记忆。实践团成员们也跟随刘老师的悉心教导来尝试了这种特色的唱歌方式,《拜年》这首歌韵脚以府谷方言为主。此外,实践团成员们还分享了各自家乡的戏曲表演,向刘老师请教与府谷二人台的相同与不同。最后老师给青年大学生们提出真切寄语,要利用好年轻的力量,借助更先进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府谷二人台,学习二人台表演。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刘老师探讨戏曲表演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名城都有重要意义。府谷二人台既是人民群众审美艺术的结晶,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于2008年6月被列入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老师多年如一日的热爱也激励着青年群体们,传承文化不是一个人一个城市的责任,只有共同守正创新才能使其源远流长持续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