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巫溪古韵承千载,文脉新声震寰宇

发布时间:2025-08-03 15: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思颖   阅读 5.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何思颖)7月19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银洞铸红心,下乡践初心”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巫溪县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巫溪非遗的独特价值意蕴,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引导青年群体自觉担当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中续写文明新篇。

调研首站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嫁花”。实践团成员如期走进巫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现场观摩传承人以针线为笔、布料为纸,在指尖流转间精心勾勒出花鸟、吉祥等纹样。这些作品既保留着生活的质朴质感,又凝结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让成员们直观触摸到这项技艺所承载的生活智慧与民俗底蕴,更深刻体会到巫溪人借传统手工艺传递对美满婚姻的真挚祝愿。

图为巫溪嫁花传承人姚江莲讲述嫁花的历史发展、演变  彭艺摄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巫溪县博物馆,在黄馆长的专业讲解中,系统梳理出巫溪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远古时期巫、盐、药的滥觞,到长征文化的红色印记,一件件展品如珠链般串联起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馆长特别强调,巫溪非遗绝非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深度交融的“活态传承”体系——这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结,不仅让文化基因始终焕发蓬勃生机,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滋养与底蕴支撑。

图为实践团参观巫溪县博物馆书法展览  彭艺摄

在博物馆调研期间,实践团重点考察了两项极具地域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其一为五句子山歌,它以简洁明快的韵律,生动传唱田间劳作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满是乡土气息与生活温度;其二是巫咸孝文,作为与传统丧葬仪式相关的民间口头文学,它亦称“唱夜歌”“唱孝文”,流传于以巫溪为核心的巫文化区域,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巴渝歌舞”,清代光绪版《大宁县志》中已对其有明确记载。这项技艺至今仍承载着当地群众对生命价值与伦理秩序的深刻思考,是地域伦理观念与民俗传统的重要载体。

图为实践团采访巫溪县博物馆馆长黄承军  彭艺摄

经过一天的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巫溪非遗既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涌动着鲜活的时代生命力。从嫁花的细腻工巧到山歌的质朴激昂,从传统技艺到民俗文学,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巫溪地域文化的“根”与“魂”,更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团队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进一步探索非遗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助力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思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