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通讯员冯梓铭 刘超超)7月9日9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于宿迁市沭阳县城南社区活动室开展诗词航天主题活动,通过诗词解析与航天模型制作提升儿童科学文化素养。
以诗为舟,点燃航天奇思
课堂以李白《夜宿山寺》为切入点,成员引导学生想象“危楼百尺”的意境。当PPT展示青砖小楼刺破云层的画面时,一名学生举起自制纸火箭,提出“这楼需要推进器才能摘星辰”。这一创意迅速点燃课堂氛围,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将古诗中的“百尺高”转化为火箭模型的具象表达。
在“诗句猜动作”环节,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演绎“摘星辰”“不敢高声语”等诗句,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场景,让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童趣中焕发新生。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远超预期:有人为“危楼”加装螺旋桨,称“这样能更快抵达星辰”;有人在云层中绘制飞船,幻想“邀请天上的神仙来做客”。这些稚嫩的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的力量。
小朋友在上语文课 曹诗苒供图
桂香浸润,科学与诗意共鸣
《十五夜望月》课堂以桂花香为引,社区摆放的桂花成为最佳教具。当“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诗句响起时,孩子们发现叶片上的露珠,惊叹于自然与诗意的共鸣。随后的“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激光笔划出的光束投射在桂花枝上,形成“地白如霜”的视觉效果。学生用铅笔勾勒影子,将科学原理与诗意留白融为一体。
航天主题日活动将课堂推向高潮。长桌上陈列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与李贺《梦天》中“玉轮轧露”的诗句形成时空对话。孩子们凝视月面车辙时,纷纷联想到“玉轮在赶路”“它是否闻到桂花香”的童趣问题。在“太空传声筒”制作环节,纸杯与棉线组成的简易通讯器成为传递诗意的媒介。一人对着杯子吟诵“举杯邀明月”,另一人回应“嫦娥姐姐收到啦”,童真的声音在阳光下回荡,架起跨越星际的桥梁。
活动中,孩子们还自发创作“星际信件”。有的抄写“小时不识月”的诗句,希望月球车能铭记古人的浪漫;有的画出火箭与桂花,期待“玉兔号”带回月宫的消息。最终,这些信件被折成纸飞机放飞,纸翼掠过航天海报时,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在空气中定格。
孩子们用动作演绎诗句含义 曹诗苒供图
童真解星图,文化接力温柔延续
活动尾声,社区长廊被孩子们的作品点亮。左侧是《月下独酌》插画:一人举杯邀月,影子与月光共舞;右侧是航天手账,玉兔号旁画着捣药的兔子,配文“它们早就认识吧”。路过观看的老人感慨:“这是我小时候背的。”孩子们回应:“现在我们可以飞到月亮上!”皱纹与星光的碰撞,让诗里的月光在城南社区的风中完成了一场温柔的接力。
星空图互动环节尤为生动。当指尖划过“北斗七星”时,一名男孩突然提问:“李白摘的星星是不是就在这儿?”这句话启发团队调整教学方向——从预设解析转向开放式探索。孩子们围在星空图前,用稚嫩的语言解构星图:有人指着路灯说“这是地上的星星”,有人将火箭模型与北斗七星比作“指引方向的灯塔”。
活动结束时,一名学生送给实践队员一张画:上半部分是《夜宿山寺》的楼阁,下半部分是火箭发射台,中间用箭头连接,旁注“李白的楼长高了”。这一细节恰是传承的最佳注脚——不是机械记忆诗句,而是让诗中的星辰落地生根,长成孩子们心中的种子。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孩子们的创意如同夜空中绽放的星光,我们只是点亮他们的第一盏灯。”
本次暑期实践以诗词为舟,以航天为帆,在城南社区的夏日里种下文化的火种。孩子们用画笔、火箭模型与童真话语重构传统与科学的边界,而老人们的笑意与孩子们的星光,则让诗韵在时光中流转不息。这场“诗与梦的对话”,不仅拓展了乡村学生的认知视野,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记者 曹诗苒 通讯员 刘超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