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烽烟同镌刻,千秋弦歌共传承
——我院“弦歌永继”实践队前往永安开展永安抗战文艺调研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迎来台湾光复80周年。8月6日至8月8日,我院“弦歌永继”实践队走进福建永安——这座曾在抗战烽火中成为福建临时省会的城市,在博物馆、古村落、纪念馆的斑驳痕迹里,打捞两岸共赴国难的历史碎片,让80年前的赤诚与担当,在新时代青年心中重焕光芒。
一、博物馆内溯文脉,两岸情缘一线牵
实践队走进永安市博物馆,仔细观看展柜中抗战文艺相关作品,并参观了“朝着胜利的方向——中共中央驻地巡展”。展览以时间为轴,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系统的文字叙述,展现了中共中央在不同时期驻地的革命实践。队员们分组查阅资料,为彼此讲解名人故事。实践队还对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进行采访。罗馆长强调,永安革命运动对两岸革命运动影响深远,永安与台湾联系紧密。抗战时期的永安戏剧运动更是盛况空前,《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在广场、码头演出,以艺术凝聚抗战力量。
图为队员参观文庙,与馆长探讨
二、访堡寻村忆红史,问俗探迹续丹心
实践队前往永安市复兴堡与吉山抗战文化遗址群,通过实地考察、寻访民众,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复兴堡内,“台湾人民抗日斗争”与“闽台同胞共赴国难”的展览,让队员们读懂永安作为战时福建“临时省会”的战略地位。队员们整理史料、记录口述历史,助力地方抗战文化传播。深入吉山村抗战文化遗址群,队员们探访《老百姓报》编辑部旧址、日机投弹处、福建省高等法院旧址,与当地老人交流,直观触摸历史。于上新厝,队员们采访民国律师陈秉刚的后代陈安年、陈见锋,厘清福建省高等法院旧址的过往。随后,队员们来到羊枣(杨潮)被捕处纪念地,让队员们深切体悟先辈不屈斗争的品质。
图为队员探访吉山村,采访村中老人
三、先遣馆中忆英烈,文献库里探真章
实践队走进永安市小陶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重温先遣队浴血奋战的历程。队员们逐字研读《北上抗日宣言》,浏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经过要图、《红星报纸》等史料,阅读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先烈的事迹,让队员们读懂“铁血坚守”的分量——他们在艰难险阻中英勇奋斗,为民族独立献出宝贵生命。 在中国精神展示墙前,队员们重温了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
图为队员参观永安市小陶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实践队来到永安东南抗战文献资料库,与党史研究学者安孝义老师深入交流。安老师强调,党史研究需“大处着眼”梳理历史主线,“小处着手”探究事件关联。他展示的抗战书籍,生动还原了文化工作者以笔为枪、用文字抗战的壮阔图景。
图为队员参观永安东南抗战文献资料库
四、笔作干戈燃斗志,学承薪火继荣光
于永安霞鹤(虾蛤)村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实践队参观出版社旧址,观看文字展板,追溯出版社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在霞鹤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抗战文化运动,领略改进出版社编辑们以笔代枪的担当,学习烽火岁月中传播进步思想、凝聚抗战力量的光辉历史。
图为队员参观永安霞鹤(虾蛤)村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精神的延续。实践队结合永安抗战文化,以创新性传承为导向,将红色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精心打造出一系列作品,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红色精神的赓续注入鲜活力量。
图为队员原创文创产品
结尾:80年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永安的红色遗迹里,仍藏着两岸同胞共赴国难的密码。站在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更应铭记红色历史,传承先辈精神,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正如永安的弦歌从未断绝,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也终将跨越一切阻隔,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奏响更嘹亮的同心之歌。
供稿:“弦歌永继”实践队 黄怡萱 阮蝶芝 纪芳芳 王鹤婕 李欣如
供图:“弦歌永继”实践队 汤璐瑶 黄怡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璐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