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宣讲赋能路:红韵承脉实践队于杨家山里与凤凰集探寻“第二个结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7 17: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梦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中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青岛市黄岛区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与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研究核心,开展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开展主题宣讲、参与民俗技艺传承、探访直播现场等方式,深入探究“理论宣讲+传统根脉”融合模式在不同地域的实践形态,解码“第二个结合”如何通过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红色基因与传统根脉的交融:实践队开展“第二个结合”主题宣讲

在青岛市黄岛区杨家山里,实践队员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八路胡同”,石板墙上斑驳的弹孔与“军民鱼水情”的老标语,成了最生动的宣讲背景。这里曾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独轮车推胜利、小米粥养伤员”的往事,恰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乡土社会“守望相助”传统的鲜活注脚。实践队结合当地红色历史与民俗文化,精心设计了“战地课堂”宣讲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周边村落。刘瑞宁 供图

村民们围坐在实践队员周边,以“革命精神里的文化根脉”为主题开讲:从胶东剪纸里“军民共推独轮车”的图案,解读传统“和合文化”与“依靠群众”理念的共通之处;用胶东方言讲述村民为游击队烙“拥军饼”的故事,阐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如何融入“邻里相帮”的乡土伦理。为让宣讲更接地气,队员们还邀请78岁的村民王大爷担任“特别讲师”,他手持母亲当年用过的粗瓷面盆,讲述“饼香里的初心”,当说到“当年帮游击队就像帮自家人”时,在场村民纷纷点头呼应。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现场。袁泉 供图

实践队发现,杨家山里的宣讲不止于“说”,更在于“做”。队员们与当地“山里红”宣讲队合作,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转化为村民易懂的表达:在“红色工坊”里,队员们和妇女们一起绣制“送情报”主题的胶东剪纸,讲解“革命精神与传统技艺都是咱的根”;跟着村民学跳“战时胶东大秧歌”时,结合“扭断腰”的动作,阐释“灵活机动的战斗智慧与乐观向上的民俗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理论+民俗”的宣讲模式,让“第二个结合”从抽象概念变成了村民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

红韵赋能实践:从文化共鸣到乡村振兴的转化路径

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集,实践队员被村口“红色直播间”的热闹景象吸引——镜头前,90后村民李雪正手持东昌葫芦烙画,对着手机屏幕直播讲述“运河边的红色故事”

实践队了解到,凤凰集依托运河码头的红色历史(抗战时期曾是地下交通线重要节点),组建了15人的“红色带货”直播团队,队员多是返乡青年。他们将革命故事融入传统技艺推广:直播卖东昌毛笔时,会讲“笔杆子当枪杆子”的故事——当年地下党员用毛笔写情报、传指令;推销阿胶制品时,会提“军民共熬阿胶救伤员”的往事。这种“红色叙事+非遗带货”的模式,让传统文化产品有了精神附加值。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直播现场。张奕欣 供图

队员们跟着直播团队走进“运河记忆”工坊,看到老手艺人正在教授年轻人制作“战时信号灯”复刻品——用的是传统灯笼扎制技艺,灯罩上则绘着“船工暗号”图案。“这些物件线上线下都抢手,上个月光这一项就卖了8万块。”工坊负责人告诉队员,直播带来的收益,让村里的老手艺不仅没失传,还带动了20多户村民脱贫。

实践队走访两地周边村落时发现,文化振兴的赋能效应已辐射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杨家山里依托宣讲活动凝聚的共识,打造“山乡研学路线”,带动周边发展民宿12家,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近3000元;凤凰集将“诚信经营”写入村规民约,既呼应了运河商帮“童叟无欺”的传统,又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村里连续三年获评“无投诉村”。据统计,两处红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400余名村民就业,配套建设的红色文化广场、民俗陈列馆等设施,让村民在参与中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从杨家山里老槐树下的“理论+民俗”宣讲,到凤凰集直播间里的“红色带货”,实践队看到了“第二个结合”在乡村的多元实践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民俗根脉则让理论宣讲有了扎根大地的力量。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不同地域的实践虽各有特色,但核心逻辑高度一致——“第二个结合”在乡村的生动实践,能激活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滋养与发展动能。(通讯员 张奕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