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打破地域隔阂的“通用语”,更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催化剂”。7月31日,一支志愿服务队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开启了一场以普通话推广为核心的系列活动,用语言的力量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动能。
服务队深知,要让普通话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必须创新方式、贴近生活。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课堂上,队员们没有照搬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日常场景。他们设计了“赶集问路”“医院就诊”等情景模拟环节,邀请村民扮演摊主、医生等角色,用普通话完成对话交流。遇到村民用方言表达的习惯用语,队员们便耐心拆解发音要点,还编创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记忆,比如将易混淆的“n”和“l”发音编成“南门有棵柳,牛郎来放牛”,让村民在笑声中掌握发音技巧。
针对当地青少年群体,服务队打造了“趣味推普小课堂”。在中小学的教室里,队员们通过“普通话故事会”“方言转译大挑战”等活动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年级的课堂上,一场“自己的家乡”的演讲比赛正在进行,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家乡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流畅表达,眼神里的自信愈发明亮。低年级的小朋友则在“拼音儿歌接龙”“汉字猜猜乐”等游戏中,不知不觉爱上了这门能让更多人听懂的语言。
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习惯,服务队还特别准备了“双语对照手册”,将常用普通话词汇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对应标注,方便群众对照学习。在田间地头,队员们一边帮村民干农活,一边教他们说普通话:“这个玉米长得真好,用普通话说是‘玉米’,您跟着说一遍……”这种“劳动+学习”的模式,让推普活动更接地气,也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学习普通话的实用性。
活动期间,一场“乡音话振兴”主题分享会格外热闹。村民们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以前去镇上买东西,说方言人家听不懂,现在会说几句普通话,方便多了”“孩子在学校学了普通话,一家人交流更顺畅了”。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普通话带来改变的认可。
志愿服务队不仅让普通话在乡村落地生根,更用实际行动证明:当语言的壁垒被打破,信息的流通会更顺畅,发展的机遇也会更广阔。相信这股推普力量,让这片土地在沟通无虞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大学生云报13月32日讯(通讯员 高辉 乔奕 孙悦 程诺 程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