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史寻脉照乡途:曲阜师范大学“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探寻“第二个结合”的乡土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7 16: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钰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兵分两路,先后奔赴山东省单县朱集镇与泰安市新泰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核心课题,通过创新文化宣讲模式、深挖地方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治理实践,在田间地头与村落院坝间探寻“第二个结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用青年实践诠释文化振兴如何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深挖红色根脉:在朱集镇让历史精神照进现实

走进单县朱集镇张寨村,苏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的青砖灰瓦间,仍能触摸到战火年代的温度。实践队首先聚焦这片红色土地上的53处革命遗址与13处地道入口,在斑驳的石碑与隐蔽的地道中,梳理出“军民互助”“勇担使命”的精神内核——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乡土社会“守望相助”传统的天然共鸣点。

为让红色历史从史料变成“活教材”,实践队主动扛起宣讲重任:联合地方史研究者、村干部与资深村民组建宣讲队伍,用鲁西南方言讲述湖西地委调集粮食救济灾民、郭影秋专员为群众拉犁的故事,让“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随乡音浸润人心;策划情景还原活动,组织村民身着粗布“军装”、手持自制“武器”,再现抗日自卫团抗击日寇的场景,当“保卫家园”的口号响彻村落,年轻人真切体会到先辈“敢斗争、勇担当”的精神力量。

更具深意的是,实践队将宣讲中的精神内核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活准则”。队员们协助村里修订村规民约时,特意融入革命时期的互助传统:“互助解难”条款鼓励村民在春耕秋收时搭把手,延续了当年军民共抗灾荒的情谊;“节俭务实”条款既呼应儒家“克俭于家”的训导,又契合现代乡村的理性发展需求。村干部反馈,新约实施后,邻里纠纷下降近四成,村民主动参与村口文化广场建设、革命旧址维护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红色精神真正成了凝聚人心的“黏合剂”。

▲图为实践队员向张寨村村民讲述抗日自卫团战斗场景。张艳 供图

融合古韵新声:在新泰市让理论宣讲接足地气

转战泰安市新泰市后,实践队发现这里的“第二个结合”有着独特的文化土壤:作为“和圣”柳下惠故里,儒家孝贤文化根深蒂固;而龙廷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又孕育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空心化加剧”“文旅融合薄弱”等痛点,队员们创新推出“非遗搭台·理论唱戏”的宣讲模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借传统文化的“壳”扎根乡土。

在龙廷镇老瓜峪村,队员们以“泰山挑山工精神”为切入点,将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与挑山工“一步一个脚印”的执着相对照,讲解乡村振兴需要的“钉钉子”精神;在谷里镇北谷里村,联合“徐家锣鼓”非遗传承人,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编进快板词,锵锵锣点中,“集体的事大家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讲述“钉钉子”精神。张梦 供图

为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队员们用新泰方言讲解惠农政策,引导村民从“听众”变“参与者”。放城镇的“树荫恳谈会”上,队员们和村民围坐讨论“如何用孝贤文化建长者食堂”,最终促成村里的“子女每月为老人送米油”机制;谷里镇村民受宣讲启发,自发成立“村容监督议事会”,主动清理村道杂草、规范农具堆放,曾经的“旁观者”成了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图为实践队员组织“树荫恳谈会”。张梦 供图

从张寨村的地道遗址到新泰市的田间地头,曲阜师范大学“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的足迹,勾勒出“第二个结合”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图景:当红色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当理论宣讲接上非遗地气,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相遇,便能催生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这场跨越两地的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读懂了“文化如何赋能乡土”,更证明了“第二个结合”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可学可用的振兴路径。(通讯员 冯钰 张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