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炽热的不仅是天气,更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桥连学梦”资助政策下乡团奔赴电白区,传递国家助学温情的热忱。7月22日 - 至29日,团队走进沙院木苏下化州仔村、水东街道新风街社区、彭村等地,用政策宣讲、入户帮扶、创意互动等多元方式,为乡村学子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希望之桥。
政策播种:信息传达,助学贷款让政策点亮的光照亮求学微光之路
国家助学贷款,是乡村学子“逐梦山海”的底气支撑。在沙院木苏下化州仔村、水东街道新风街社区的宣传摊位前,团队队员身着“国家资助伴你成长”红服,把助学贷款政策化作通俗话语、详实资料,向村民拆解“申请全流程”——从户籍证明准备,到线上提交跟踪,让“低息便捷”的政策温度,驱散经济困难家庭的升学焦虑。
乡村家长围拢聆听,高中生驻足追问,当得知“助学贷款能覆盖学费、缓解压力”,眼中的顾虑渐成期许。这一场场宣讲,不仅是政策传递,更是在乡间播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让学子敢憧憬大学课堂,让家庭敢盼“读书出贵子”的未来。
▲图为团队在沙院木苏下化州仔村设置宣传摊位,向村民讲解助学贷款政策
▲图为团队在水东街道新风街社区设置宣传摊位,向居民讲解助学贷款政策
多元赋能宣讲:以心传心,让政策落地“活”起来
宣讲不止于“说”,更融入“情”与“创”。在彭村党群服务中心,团队走进贫困学子家,交流间详解政策、细聊需求。当听说准大学生因学费发愁,成员们用“助学贷款助学长学姐圆梦”的案例打气,手把手教填资料,承诺“后续有问题随时找我们”,让贫困少年重燃“上大学”的希望火苗。
▲图为团队在彭村入户帮扶,为即将上大学的少年讲解助学贷款申请要点
而在夏日午后的彭村、化州仔村,“画笔绘梦”成了独特的政策课堂。孩子们用画纸勾勒“大学的窗”“背着书包的自己”,团队成员借画说政策:“助学贷款像翅膀,帮你飞过经济难,去追画里的梦!”家长们从旁观到参与,在童趣创作里,读懂“政策护航成长”的深意。
▲图为乡村孩子参与“画笔绘梦”活动,用画作表达对大学的憧憬
精准帮扶微光成炬:微光成炬,让把“政策温度”落到实干处延续到细节
“桥连学梦”,不止于“传声”,更要“落地”。团队为乡村学子建立“一对一”帮扶:协助准备申请材料、跟踪审核进度;后续还将持续关注受助学子学业,让“资助政策”从纸面文字,变成“有人帮、有人管、有回应”的成长陪伴。
▲团队队员与咨询政策村民的合照
当下乡团成员们递上“政策咨询卡”,告诉村民“有问题随时联系”,看到的不仅是一张张宣传单,更是“国家助学政策”与“乡村家庭”之间,由下乡团成员们搭建的“信任之桥”。
梦的回响:接力托举,远扬听见乡间的“希望声”
在彭村,准大学生紧攥成员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上学希望”;在社区,家长主动帮着宣传“这政策真好,能帮孩子读书”;甚至一位牙医医生听闻实践,也主动加入“助学对话”,愿为学子提供医疗支持……这些回响,让团队深知:“桥连学梦”连的不仅是政策与家庭,更是“社会共助、点亮未来”的同心圆。
▲图为团队向牙医宣讲助学政策,围坐交流政策内容
▲图为团队成员在街边走访,向居民宣传助学政策,手持宣传资料与居民交流,传递政策温暖
行动总结:以桥为媒,让助学之光常亮乡间
连日奔走,从社区到乡村,“桥连学梦”团队以政策为桥、以实干为梁,为电白区学子铺就“逐梦路”。这一程,下乡团成员们懂了“国家助学政策”的分量——它是乡村家庭的“希望锚点”,是教育公平的“推进器”。
走访中,下乡团成员们也发现,比起单纯讲解政策,“共情与共鸣”更能传递温度。于是,下乡团成员们以纸笔为介,收集乡亲们的心声、学子的憧憬,把对助学政策的理解、逐梦的热忱,都化作了一幅幅手写字画。这些文字与插画,是政策落地的生动注脚,更是“桥连学梦”最温暖的收获。
▲图依次为群众手写的政策感悟、学子绘制的助学主题插画等,记录“桥连学梦”行动里的共鸣与热忱
未来,团队将继续奔走更多角落,让“桥连学梦”不止于今夏,让助学贷款政策,持续照亮乡间学子的“求学微光”,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广袤乡村不断书写!
撰文 | 欧家妍 罗中萍
图片 | 潘俊廷
一审 | 陈恩洁
二审 | 凌安富
三审 | 林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恩洁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