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塞上兴农”调研队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渠’通塞上江南路,‘智’拓西农水建篇”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怀揣对“三农”事业的热忱,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现场观测等方式,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塞上兴农”调研队合照
政策引领:政企协同绘就水利蓝图
调研队首站走访吴忠市水务局与农业农村局。水务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创新实践。
为破解水资源分配不均、利用效率偏低等难题,吴忠市水务局创新推行合作社节水奖励机制与现代化灌区用水模拟系统,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政策。通过构建“乡镇—水务局—管理处—水利厅”四级联动调度体系,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既保障农户灌溉用水的及时、充足与精准,又提升用水效率,达成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仔细听工作人员讲解内容
“这些技术不算高不可攀的‘黑科技’,关键不在‘技术有多难’,而在‘怎么铺得开、用得好’,要让它们真正扎根田间,在吴忠全域见实效。”吴忠市农业农村局温主任点出技术推广核心。他坦言,水肥一体化设备、智慧滴灌系统等技术已相对成熟,难点在于打破“技术困于实验室、政策悬于文件中”的壁垒。
图为团队成员与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展开深入座谈
科技赋能:园区示范激活创新动能
吴忠国家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前沿,让调研队深切感受到科技为农田水利带来的变革。园区内先进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尤其在智慧灌溉领域成果显著。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草莓育苗技术
调研队深入现代化种植区,考察葡萄、无花果、西红柿等作物大棚。经过多轮迭代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如同“智能管家”根据作物生长阶段与土壤墒情精准供给水肥。农户反馈,这套设备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化肥用量,还提升了作物产量与品质。此外,园区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灌溉系统远程监控与智能调控,让灌溉更科学高效。调研队在此直观感受到科技与农业融合的潜力,也明确了未来学习研究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种植大棚
落地生根:乡镇实践彰显民生温度
政策与科技的最终落脚点是乡村田间。调研队走访郭家桥乡、峡口镇等六乡镇,了解农田水利建设在基层的实施情况。
在郭家桥乡示范园区,农户们表示智慧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让种地更轻松、收成更可观,但也坦言新技术初期投入高,加之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给推广带来风险。这一问题在其他乡镇也普遍存在。调研队与乡镇工作人员探讨对策:加大技术培训与政策扶持,降低应用门槛;深化政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破解农户投入不足与市场波动难题。
图为团队成员为农户宣传农产品
走访中,调研队发现郭家桥乡多位政府工作人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他们扎根基层,传承“诚朴勇毅”校训与“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精神,在乡村振兴一线奉献。校友们的经验分享让队员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更坚定了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
此次实践让调研队全方位掌握吴忠市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与路径。吴忠市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实施智慧化管理等举措,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成为全国农业节水典范。但完善基础设施运维机制、降低技术门槛、健全产销对接体系等仍任重道远。
图为团队成员与郭家桥乡政府工作人员合照
带队老师表示,将把实践成果带回学校,激励同学们转化为学习研究动力。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水利建设,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青春力量在服务“三农”中绽放光彩。
撰文 | 马成 李瑞杰
图片 | 王晨阳
审核 | 陈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吉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