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唐炜、康俊宇、张红瑶、张婕霓、刘欣、张馨、姜艳群、李欣然、范思敏、程晓冉、唐媛) 7月22日,大暑节气。在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松山中学,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节气密码:中华文明的四季诗篇。课程巧妙融合知识讲解与绘画创作,引导孩子们用画笔感知古老节气中蕴藏的中华智慧。
(图为孩子们观看“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短片 张馨摄)
实践团成员唐炜以当天的“大暑”为引,向学生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划分依据及其揭示的自然规律。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孩子们了解了大暑“高温酷热、雨水充沛”的物候特点以及“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传统习俗。结合农耕文化,唐炜阐释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古人顺应天时、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
(图为孩子们专注创作心中的节气画卷 刘欣摄)
为了让抽象的节气知识“活”起来,课程特别设置了“我心中的二十四节气”绘画环节。在实践团成员姜艳群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将对节气的理解与想象倾注纸上:有的描绘“雨水”时节细如牛毛的绵绵春雨,有的刻画“秋分”时节的丰收繁忙,还有的用色彩勾勒出“大寒”的银装素裹……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作,不仅是孩子们理解的表达,更是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的生动传承。
(图为孩子们自豪展示充满童趣的节气画作 刘欣摄)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纷纷表示这堂课让他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节气不只是日历上的名字,还藏着这么多故事和道理,画画也特别好玩!”左云翔开心地说。实践团成员唐炜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瑰宝,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把钥匙。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领略节气之美的同时,也能成为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据悉,实践团还将继续开展系列传统文化课程,让蕴含在古老智慧中的文化密码持续滋养乡村孩子们的心灵,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深厚、持久的文化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