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为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佛山大学法韵乡谣实践队于近日深入梅州乡村,创新构建 “普法明法·心理润心·实践笃行”三域融合模式,覆盖2000余人次,全方位守护乡村青少年成长。
一、普法明法域:法治阳光照乡野
1. 流动驿站惠民生
在龙村镇集市打造“政策流动驿站”,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编成客家话顺口溜,结合可视化展板与闯关游戏,让法律条文变身“乡土童谣”。村民在趣味互动中掌握校园欺凌应对、监护职责边界等核心知识。
图为摆摊中队员讲解活动规则
图为村民们书写的美好寄语
2. 理论课堂解困惑
开设专题普法课堂,聚焦“日记隐私权”“家庭劳动保护”等热点,以生活案例剖析“两法”内涵。入户走访中,队员用方言解读“家长管教边界”,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定制维权指南,发放含求助热线的普法手册,让法律成为家庭“护身符”。
图为队员讲解案例
3. 靶向滴灌破痛点
针对五华县湖中村困境家庭,建立“高校-村委-家庭”三级联动态数据库,精准定位需求。通过案例漫画、维权步骤卡等工具,将“纸上法条”转化为解决零花钱被抢、家校沟通障碍等实际问题的“行动工具箱”。
图为实践队入户调研
二、心理润心域:厚植成长精神沃土
1. 红色基因强心志
在五华红色体验馆深挖“创办义学”史实,通过沉浸式讲述张弼士“实业救国”、三河坝战役纪律精神,筑牢家国情怀。创新“小小讲解员”培养计划,引导学生从倾听者蜕变为红色精神传播者,在讲述中深化自我认同。
图为实践队参观纪念馆
图为实践队队员带领同学们学习三河坝战役的历史
2. 职业星火启未来
设计“兴趣盲盒”“职业扮演”互动课,借霍兰德理论引导学生从修农具、解数学题等日常爱好挖掘天赋;结合乡土案例,对比传统务农与无人机飞手等新兴职业,用“小目标卡”分解成长路径,赋能学生将个人规划融入家乡建设。
图为队员讲解职业分析小游戏
3. 自我认知育心力
开展“探索兴趣密码”课程,通过填写“兴趣清单”、小组分享“擅长之事”,引导学生从帮爷爷修农具、讲故事等小事中发现潜能,强化“我能行”的心理韧性,为家庭教育注入自信培育新视角。
图为同学分享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三、实践笃行域:知行合一炼真知
1. 模拟法庭验真章
创新“模拟法庭+法治游园”双矩阵。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在“当事人情绪失控”“证言矛盾”等突发状况中锤炼应变力,将《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文转化为庭审辩论依据,程序正义意识扎根心田。
图为实践队和同学们正在举行模拟法庭
2. 辩论赛场明是非
开设法治辩论课,以“手机进校园利弊”“先玩or先写作业”等辩题激活思辨。学生自主制定“不抢话、讲逻辑”思辨公约,援引法律条款立论,在观点交锋中领悟“平等协商”真谛,法治思维内化为表达准则。
图为同学们就议题进行辩论
3. 手工实践悟规则
结合普法主题开展植物拓染创意手工课。取叶、覆布、轻敲——每一次拓染都在复刻“立法-执法-守护”的完整闭环:选材如立法调研,布色似条文落地,固色则像法意长存。当翠绿脉络清晰显现,同学们在掌心的温度里悟到:规则并非高悬,而是与自然、与传统共生共护。
图为同学们正在体验拓染
四、续航机制:法治星火永续传
当结课的铃声响起,法韵乡谣实践队却把“终点”改写成“起点”。实践队将“法治+心理+实践”三股力量拧成一股可持续的绳索,牢牢系在乡村少年的成长桅杆上:
在法治域,一本掌心大小的“两法”口袋书、一场快问快答闯关,把纸面条文翻译成即时可用的维权工具;一枚枚鲜红掌印按在誓言卡上,让“我要守法”从口号变成可触可感的身体记忆。
在心理域,“云端树洞”24小时在线,法律咨询与心理疏导同屏共振,一封封手写信轻声告诉孩子“法律是追梦底气”,也为焦虑的家长先卸下情绪包袱,再细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责任清单。
在实践域,结课礼包被亲子共同拆开,法治问答在饭桌继续;高校—村委—家庭三方共建的动态需求库实时更新,社工、校友、法律人随时补位,让每一次入户敲门都不止于宣讲,而成为点燃家庭法治意识、升级“法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帮扶”三维网络的永续引擎。
课堂会散,星火不熄——我们把规则种进掌心,把底气写进信笺,把联动刻进乡土,只为让乡村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始终有光、有法、有人护航。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大埔中学的同学们的创意合照
青春担当:三域融合谱新章
从集市顺口溜的声声道法,到红色场馆的信仰洗礼;从辩论赛场的思维激荡,再到模拟法庭的规则实践——实践队以 “普法明法域筑牢底线,心理润心域丰盈精神,实践笃行域锤炼能力”为纲,让法治成为乡村少年生命的底色。未来将持续深化三域融合,为梅州沃土培育更多明是非、有信仰、敢担当的振兴薪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晓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