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刘洲钰、蓝佳乐、陈欣)在梅州这片流淌着客家文化基因的土地上,文化传承早已是刻进客家人血脉的密码。近日,佛山大学法学院法韵乡谣实践队在梅州大埔中学开展活动,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融入义教课堂,助力客家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成长。
图为队员们在引入课堂内容
一、文化探秘里,法治与传承共舞
在讲解客家文化过程中,实践队队员将法律条文与客家文化元素相结合,使其更易理解。
讲到围龙屋"前塘后围"的聚居智慧时,队员们举起《未成年人保护法》:"就像围龙屋用围墙守护家族团圆,法律也在为你们筑起成长的防护网。"结合"保护建筑知识产权"的实践方向,队员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人擅自改建老围龙屋,该用什么法律保护祖辈留下的遗产?队员们的回答是让"社会保护"的法条,成为传承客家建筑文化的铠甲。
讲述酿豆腐“北饺南酿”的迁徙故事时,队员们介绍祖辈带着北方饺子的念想南迁,用豆腐酿出南方新味,体现了客家人在迁徙中的创新精神。
图为队员们讲授如何保护围龙屋
图为实践队队员讲述美食文化
见孩子们眼里有光,队员们肯定了孩子们的创新想法,并结合梅州腌面和酿豆腐的来历,指出这正是文化创新的起点。记着老味道,大胆尝试新滋味,这正是客家“敢闯敢创”的根。
二、从笔尖承诺到心里长出的文化根须
实践队队员带领青少年探索客家文化,融入法治元素,激发了青少年传承客家文化的意愿。
扎马尾辫的小姑娘写下“要把爷爷讲的围龙屋传说记成小册子”,队员轻抚她的字迹:“这册子藏着围龙屋的智慧与祖辈的汗水,记满了就是梅州的‘活历史’。”《未成年人保护法》则像围龙屋的瓦当,默默护着这份记录传承的权利。
在“家乡文化大搜查”分享会上,一名穿黑色短袖的男孩称清明祭祖时父亲总让他背家训。队员解释家训是客家“传家宝玉”,如同祠堂匾额刻着的祖训,能教导青少年守规矩、不忘本,也蕴含长辈的疼惜,这恰如《家庭教育促进法》倡导的,本就是客家家庭里自然的“言传身教”。
图为分享会上同学正在发言
三、当文化薪火遇上法治阳光
传承从不是把老物件锁进柜子,而是让客家山歌的调子能融进现代旋律,让盐焗鸡的香气能飘进新派厨房——而法治,就是让这份活力不褪色的阳光。
当少年们既能哼着客家山歌,也知道“别人的调子不能随便改”;既能做出传统酿豆腐,也清楚“厨房卫生有讲究”——他们笔下的“传承行动”,就有了稳稳的落脚点。法治既能守住文化的根,也能让创新的枝芽使劲往上长。
图为实践队队员布置课后任务
大埔中学的课堂上,少年们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对法治规则的理解力同步增长。此次普法活动,不仅是一堂融合乡土情怀的法治启蒙课,更是一次培育未来社区治理主体的实践探索。它旨在引导青少年认知:守护家园文化,需如围龙屋般深植根基,亦需借法律条文明晰边界。
法韵乡谣实践队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深化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为夯实乡村善治根基、护航乡土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晓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