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韵流芳·法护根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希望之星”青年大学生团队助力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17 12: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懿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钟懿、莫少媚、刘嘉茹)热浪翻涌的七月,青春的脚步正循着实践的召唤向前。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落实广东省委“1310”部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进驻阳春市,一场扎根基层的调研行动就此展开。

岭南珍馔春砂香

阳春山水滋养特色物产与匠心技艺,“希望之星”团队怀揣对本土价值的探寻,首站聚焦春砂仁这一承载乡土经济与民生温度的南药瑰宝,开启为期三日的产业溯源与发展调研。

蟠龙村:扎根产业一线,厘清现状

7月11日清晨,“希望之星”团队抵达阳春市蟠龙村。首站前往蟠龙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工作人员对接,了解乡村治理与民生需求,为深入春砂仁产业调研打下根基。

带着对产业源头的探求,团队联系了村中最大种植户李生,前往其基地实地考察。在李生带领下,队员们深入田间,直观了解春砂仁种植过程、生长周期及销售情况,记录下一线种植实践的真实图景。

▲图为实地拍摄的春砂仁果实

为对比了解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另一组队员旋即走访金花坑基地,重点参观其“林下经济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和“春砂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区。通过参观介绍,初步掌握了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与市场推广方面的探索,看到了地方推动产业升级的努力方向。

村民走访:倾听生活回响

同时,为捕捉春砂仁在社区中的认知与温度,专项小组深入村巷,通过问卷和访谈,系统收集村民对春砂仁的认知、使用习惯及生活价值感受。村民的热情分享与招待,生动印证了药材与乡土生活的深刻联结。

▲图为队员们对蟠龙村农户进行采访

座谈凝练:整合信息破疑

带着上午田间、园区、村巷走访中汇集的具体问题,团队午间返回党群服务中心,与薛书记进行深入座谈。聚焦散户困境、企业瓶颈、政策落实及未来规划,薛书记的解答有效整合了碎片信息,使团队对产业全貌与核心挑战的认识豁然清晰。

金花坑博物馆:溯源文化根脉,深挖价值

在蟠龙村初步摸清产业现状后,为探寻春砂仁更深厚的底蕴,团队次日前往金花坑春砂仁博物馆。馆长详实讲解了其千年历史脉络:唐代初现金花坑,载入明《本草纲目》,清乾隆御赐成名,系统梳理了这味南药的文化源流。

▲图为金花坑博物馆展出的春砂仁副产品

深入历史的同时,馆长重点解析了春砂仁的特性:鲜果食用与干果12道古法工艺之别,生长周期规律,以及鉴别核心——阳春产区高挥发油含量。队员们还深入认识了其药食同源应用及“非遗工艺”与“国家地标”的双重价值标签,强化了对这一地方瑰宝独特价值的认同。

数据聚焦:量化本地认知与期待

结合前两日的实地感受与历史认知,团队于13日上午对周边居民展开补充调研。数据显示:本地对功效及地标身份认知度高,但超六成不了解种植地保护;食用习惯70%煲汤,25%泡茶,90%本地采购;尤为突出的是,85%受访者强烈建议借力短视频平台推广。这些数据,清晰量化了本土优势与对外拓展、生态意识提升的迫切性。

企业对话:直面痛点,专业献策

带着对全产业链更完整的理解(从种植、文化到市场认知),团队当日下午走进恒丰实业(博物馆运营方),开展“产业振兴+法治护航”座谈。

现状与挑战: 企业介绍了“种植-加工-文旅”融合模式、20+深加工产品及40%省外电商占比,也坦诚痛点:品牌保护压力、电商乱象、非遗传承保障(“老带新”缺专项补贴)及品牌附加值提升需求。

法律回应: 针对上述痛点,“希望之星”服务队提出具体建议:完善地标保护细则与执法协同;建立电商合规体系;探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及资金申请;共建产业法律服务站及校企育才。

▲图为团队与农业农村局进行交流

反馈与共识: 企业认同法治基石作用,肯定现有补贴作用,强调品牌推广需求。服务队承诺深化“普法+产业”实践。此次直面挑战的对话,为传统产业稳健发展探索了专业的法治支撑路径。

三日行程,“希望之星”团队循着春砂仁产业的链条,从种植端的田间地头,到加工推广的产业园区,再到文化根脉的博物馆,最后到承载市场与挑战的企业,通过扎实走访、系统溯源、数据洞察与坦诚对话,全面记录了其历史、现状与发展诉求。立足法律专业,团队更尝试为产业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阳春春砂仁的故事,关乎传承,更关乎未来;而“希望之星”的探索与服务,步履未停。

枯木生花雕意长

山川灵秀孕育自然奇珍与精湛工艺。继聚焦春砂仁产业的探索后,“希望之星”团队继续深耕阳春本土文化,秉持对传统技艺的发掘之心,将目光投向根雕这一凝聚自然神韵与匠人智慧的艺术瑰宝,启动深度的技艺溯源与传承调研之旅。

▲图为在阳春市文化馆拍摄的根雕作品

展馆凝视:邂逅自然与匠心的共鸣

7月14日上午,团队来到阳春市文化馆,参观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件件作品或古朴苍劲,或灵动精巧,将自然之形与人文之思完美融合,让人深切感受到根雕艺术跨越时光的独特魅力。

▲图为根雕展览馆馆长介绍根雕作品

带着对根雕艺术的好奇与探究,团队采访了在场的根雕手艺人。通过深入交流,系统了解了根雕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的文化渊源、核心制作方法(包括选材、构思、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以及技艺面临失传的关键原因(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对这项非遗的生存现状有了初步认知。

街巷探访:见证产业的起落

为实地感受根雕产业的真实生态,下午团队前往当地著名的根雕一条街。据介绍,这里曾是根雕工厂云集之地,如今因市场需求萎缩,多数从业者已搬离,仅余少数手艺人坚守。街巷的变迁,直观展现了根雕行业的式微与坚守者的不易。

▲图为队员们同根雕一条街手艺人交流

循着坚守的足迹,团队走进仍在营业的手艺人工作室。在工作室里,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根雕的原材料、各式雕刻工具,以及正在制作中的作品,对根雕创作的具体过程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居民调研:汇聚传承的思路

▲图为团队同阳春市市场监管局交流

同时,为了解根雕在大众中的认知基础与推广潜力,团队对周边居民展开调研,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他们对根雕的了解程度、兴趣点及期望的宣传方向(如线上展示、体验活动等)。这些反馈为团队后续思考如何助力根雕非遗传承提供了接地气的参考。

结语

从春砂仁的田间地头到根雕的刀刻斧凿,从产业一线的实践观察到与职能部门的协同探讨,“希望之星”团队在阳春的调研步履,始终围绕“守护本土价值、助力传承发展”展开。无论是南药的品牌突围,还是非遗的薪火相传,每一份洞察与探讨,都为这片土地上的瑰宝注入了一份成长的可能。调研虽有节点,但对阳春特色产业与文化的关注与助力,仍在继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