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凤翔泥塑村,触摸千年非遗的传承温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17 13: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林杰 李彬彦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周林杰  李彬彦) 2025年7月12日,“薪火凤翔·泥塑传习“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陕西凤翔六营村——这座被誉为“中国泥塑之乡”的村落,与当地泥塑手工艺人面对面交流,探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与当代发展之路。

凤翔泥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以色彩浓艳、造型夸张、寓意吉祥著称,“坐虎”“挂虎”等经典作品更是成为陕西民间艺术的代表符号。走进六营村,路边墙绘满是泥塑元素,家家户户的院落里,晾晒的泥坯、彩绘的半成品随处可见,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泥土与颜料的独特气息。

团队首先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人工作室里,老人正手持毛笔为一尊“坐虎”勾勒眉眼,笔触精准有力。他向队员们展示了泥塑制作的全流程:从选挖当地特有的“板板土”,到反复捶打、和泥、制坯,再经阴干、打底、勾线、彩绘、上光,一套工序下来至少需要十余天——慢工出细活,少一步都不成

谈及传承现状,传承人坦言既欣慰又忧心。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力度加大,凤翔泥塑多次亮相国内外展会,还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忧心的是,年轻人大都不愿沉下心学这门“苦手艺”——和泥磨破手、彩绘伤眼睛,初期收入又有限。

为让古老技艺“活”起来,当地正探索新路径:传承人开设线上直播教学,吸引年轻粉丝;与设计师合作开发泥塑书签、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迎合现代审美;村里还建起泥塑博物馆,成为研学旅行打卡地。团队成员也积极参与制作,学习和体验泥塑带给我们的文化魅力。

“原来泥塑不只是‘老物件’,里面藏着这么多文化密码。”团队成员们表示,将通过拍摄纪录片、运营新媒体账号等方式,把凤翔泥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还计划协助手工艺人优化电商店铺页面,让这项非遗技艺借助互联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凤翔之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既要守住“匠心”,也要打开“新局”。而他们的实践,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一座小小桥梁,助力千年泥塑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林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