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下的诗课:一场童心与古韵的温柔邂逅——“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17 14: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伟楠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陈泓彰)2025 年 7 月 16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文化站的活动室开展了一场实践活动。这场活动由3 至 5 年级的孩子们参加,目的是让更多孩子们感受到诗词与科学之间的交融,对中国文化更加热爱。

光影作笺:让古诗叩开童心

课堂从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启程。实践队员没有急着解读诗句,而是先熄灭了活动室的灯。突如其来的黑暗让孩子们瞬间安静,接着有人端来一盆清水,另一人举起手电筒照向水面。随着水盆轻轻晃动,天花板上的光影也随之摇曳,俨然就是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的模样。“老师,你的灯把星星请到屋里啦!”9 岁的林溪指着天花板轻声说道,眼眸里映着晃动的光斑。300 年前的诗句,在这一刻化作了可触可感的光影童话。

童趣为桥:在游戏中品味诗魂

《哥舒歌》的课堂上,活动室变身 “小战场”。孩子们用彩纸折出纸刀系在腰间,用积木搭起 “临洮关”。小宇举着纸刀扮演哥舒翰,跟读诗句时眉头紧锁,跺脚声咚咚作响。课后他轻抚着纸刀说:“这是能赶走坏人的光。” 课本里的英雄气概,就这样化作了手心的温度。

图为志愿人员向小朋友讲解诗歌。 陈泓彰 供图

Emoji 猜典故像一颗快乐的炸弹。奔马图案刚出现,十二只小手便齐刷刷举起,齐声高喊 “窥牧马”;“女孩” 配 “月饼” 的组合一亮相,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立刻蹦起来:“嫦娥在吃月饼呢!” 队员问起味道,她答道:“是桂花味的,月亮上有桂树呀。” 笑声中,那些看似跑偏的联想成了记忆典故的引子,下课了还有孩子追着要 “带图画的诗”。

诗科相融:让诗意向远方延伸

诗歌与科学的邂逅,总能碰撞出别样的惊喜。课堂上,实践队员以 “北斗七星高” 为切入点,打开星图软件展示大熊座的形态,讲述古人借助北斗星导航的智慧;赏析 “满河星” 后,又拿出月球模型,科普月光与潮汐的联系。此刻的星空,既是诗歌中灵动的意象,也是科学探索的广阔天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好奇的种子。

图为志愿人员向小朋友讲解天文知识。 陈泓彰 供图

40 分钟的课程结束后,实践队员进行了简单测评,12 个孩子都能熟练背诵当天学习的两首古诗。更让人惊喜的是,当天晚上,实践成员们收到了 9 位家长发来的照片:家里关了灯,手电筒的光打在水盆里,孩子指着天花板上晃动的光影背诵古诗。原本只存在于 40 分钟课堂里的古诗,就这样悄悄走进了家庭的生活。

望着孩子们贴在墙上的诗画作品,实践队员商量后,决定在活动室一角设立 “童诗星光角”。她一边说 “以后孩子们随时都能来这儿画诗、写诗”,一边将课堂上用过的手电筒、水盆和孩子们的作品一一摆放整齐。这个角落,成了课堂之外诗意的延续。

温情作结:感悟古诗传承的真谛

离站时,孩子们把写有诗句的夜光卡贴在胸前,远远望去,仿佛每个人都揣着一小片星空。返程的地铁上,实践成员吴储韵翻看着家长发来的照片,在笔记本上写道:“真正的收获,不是孩子背出了多少诗句,而是他们愿意把诗带回家,当作小夜灯。”

团队没有刻意去总结所谓的 “成果”,但课堂上的那些瞬间却清晰如昨:当把 “月黑” 比作 “关了灯的卧室” 时,孩子们发出恍然大悟的 “哦 ——” 声;当 “临洮” 被误理解为 “很远很远的桥”,大家蹲在地上画 “发光河” 时那专注的神情;当非师范生被孩子们喊 “老师”,接过纸刀时那份郑重的态度。这些瞬间,藏着古诗传承最鲜活的模样。

车窗外,黄浦江的波光闪烁,宛如课堂上那盆水里晃动的星光。实践队员轻声交谈着,或许古诗传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火炬传递,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心中也藏着一片诗意的星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