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文字
醴陵陶瓷博物馆里的千年对话:7 月 8 日,晨光漫过醴陵街巷时,湖南信息学院 “瓷韵青春” 中华文脉传承团来到了陶瓷博物馆。特邀的专业讲解员笑着迎上来,一场关于瓷与城的千年对话,就此拉开序幕。
展厅里,“扁豆双禽凤尾尊” 在灯光下泛着莹润光泽。“看这羽毛的渐变,得用十几种颜料叠染,火候差一度就会变色。” 讲解员指尖轻点展柜,他们忽然读懂,釉下五彩的惊艳从不是偶然。从宋代带冰裂纹的瓷片,到上世纪 “胜利杯” 的朴素线条,再到印着渌江风光的现代瓷盘,展品串联起醴陵从 “民窑烟火” 到 “国瓷荣光” 的轨迹。
醴陵陶瓷博物馆讲解员为同学们解说陶瓷的历史和特点
当看到明代窑砖上工匠的手印,粗糙纹路里仿佛还留着当年的体温 —— 原来文脉从不是冰冷的展品,是代代相传的掌心温度。
转进复原窑区,青砖龙窑如卧龙蛰伏,匣钵堆里似有松柴余温。“老工匠看火色断温度,彻夜守着窑口。” 讲解员比划添柴姿势时,他们仿佛听见瓷器在窑火中 “滋滋” 生长。有人试着在复原拉坯台前模仿,瓷泥却总不听使唤,才懂一只普通瓷碗里,藏着十年功的坚守。
醴陵陶瓷博物馆解说员与团队集体合影留恋 临别时,团队在 “醴陵瓷脉” 主题墙前合影。合影时,大家脸上洋溢着对陶瓷艺术的敬仰。镜头定格的瞬间,仿佛连时间也被这份传承的温度所感染,默默记录下这一刻的感动与启迪。“现在才懂,非遗是能捧在手里的文化。” 成员的感叹,是今日最好的注脚。这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每一次触摸,都仿佛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执着与热爱。离开时,他们心中多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守护的使命。
这场参观不是终点,毕竟,文脉传承的接力棒,正从指尖的温度里,悄悄传到他们手中。
撰稿 | 谭钰桂
图片 | 李子轩
一审 | 刘雨心朵
二审 | 彭美红
三审 | 高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广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