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星辰的碰撞,非遗扎染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17 16: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程依郎 柳方成   阅读 3.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程依郎 柳方成 )在清脆的蝉鸣声里,在美丽的富顺镇街道上,知识的清泉流淌于其中。在8月15日,西华大学“大山天使计划”团队来到了绵阳市三台县富顺镇,开展了主题为“泥土里的孩子,乡野里的夏天”的夏令营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中国古典诗词与浩瀚宇宙奥秘的精彩课程,体验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流传千年的魅力。点燃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第一站,深情的古诗

课堂伊始,志愿者小麦哥哥选取了《游子吟》、《相思》两首经典古诗词,带领孩子们走进字里行间的情感世界。通过生动的动画故事与逐句赏析,孩子们理解了“慈母手中线”的细腻母爱,体会到“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更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伟大母爱深深触动。在《相思》的讲解中,“红豆生南国”的意象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老师不仅解释了红豆作为“相思子”的美丽传说,更拓展了“比翼鸟”、“明月”、“鸿雁”等古典诗词中承载思念的丰富意象,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诗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和精妙表达。

第二站,穿越星际,认识我们的家

短暂的诗词熏陶后,课堂焦点转向了无垠的宇宙。借助精心准备的课件,志愿者小麦哥哥化身为孩子们的星际向导。从夜晚闪烁的星星讲起,孩子们认识了恒星(太阳)、行星(地球)、卫星(月球)、彗星、星云等宇宙成员,并通过形象的比喻(如木星是“灵活的胖子”)和精美的图片理解了它们的特点。小朋友们通过图片与视频得以更深入探索浩瀚星空。

上课现场1

课堂的高潮在于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孩子们学习了“天体系统”的概念,从最小的“地月系”,到包含太阳系的“银河系”,再到人类已知的“总星系”,一层层揭开了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坐标。特别设计的“手搓太阳系”和“迷你彗星”手工环节,让孩子们用彩纸、粘土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将抽象的知识点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趣味游戏。在对比太阳系八大行星时,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体积质量不大不小”的独特性,理解了为何地球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

小朋友制作星系

第三站,故事的意义,保护环境

伴随着阳光逐渐在大地上铺开来,下午的课程也随之而至,通过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引出同样拥有“七十二变”的《巴巴爸爸一家人》。色彩缤纷、形象可爱的巴巴爸爸一家便牢牢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小麦哥哥依托课件丰富的视觉元素和互动设计,讲述了巴巴爸爸们从太空回到地球的故事。

讲解绘本

故事不仅充满童趣,更巧妙融入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动植物等核心主题。课件内容深入浅出,通过巴巴爸爸一家在地球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孩子们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第四站,靛蓝指尖跃童趣,“活”过来的扎染

一扎、一浸、一染,素白方巾瞬间绽放出万千姿态。在小麦哥哥的讲解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图片,而是化作孩子们指尖流淌的靛蓝色彩。不仅为孩子们生动讲解了这门古老技艺的千年传承与文化底蕴,更带领他们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扎染创作体验,让非遗文化在亲手实践中“活”了起来。

扎染现场

“哇!我的布变成星空了!”“快看我的,像不像一朵蓝色的云?”孩子们兴奋地高高举起自己染好的方巾,互相展示、比较,脸上洋溢着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室里瞬间变成了欢乐的“布艺交响曲”现场。

作品展示1

非遗的魅力在于”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小麦哥哥在课上分享道:“单纯的讲解远不如让孩子们亲手扎一扎、染一染来得印象深刻。通过亲身体验,他们不仅理解了扎染的核心原理,感受到了色彩变化的奇妙,更重要的是,指尖的靛蓝让他们真切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活力。看到他们解开布团时眼里的光,就知道这颗非遗的种子已经悄然播下了。”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说:“原来我也可以当‘艺术家’!我要把这块自己染的布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

作品展示2

结语

在为孩子们拓宽眼界的同时为他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程,孩子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关于宇宙的奥秘,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并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今天的课程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一段珍贵的回忆,更会伴随着他们的未来。

撰文 | 柳方成

图片 | 李嘉名 刘昕竹 陈欣怡

审核 | 程依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依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