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唐一文)2025年7月2日至4日,广西师范大学“蜡染寻踪”团队深入柳州市,围绕柳州苗族蜡染的历史脉络、技艺创新与教育传承研究展开实地调研。团队先后走访柳州博物馆、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及窑阜古镇“扎染蜡染体验馆”,通过文献梳理、实物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考察苗族蜡染在当代社会的存续状态与创新路径。
在柳州博物馆,团队发现苗族蜡染的专题展示相对有限,蜡染元素多以配饰形式融入苗族服饰整体展示中,缺乏独立的工艺脉络梳理。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折射出传统技艺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边缘化。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何将蜡染从服饰附属品中剥离出来,以独立工艺体系进行叙事,是博物馆亟待解决的课题。
▲图为团队成员在仔细观看柳州博物馆内有关蜡染纹样的展品
与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柳州市群众艺术馆。馆内非遗展示中心设立了专门的蜡染展区,通过实物陈列、工艺流程模型及数字化互动设备,系统呈现苗族蜡染从纹样设计到成品制作的完整链条。工作人员介绍,该馆会定期举办“非遗+”主题活动,例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邀请苗族蜡染传承人来到现场演示点蜡技法,并开发出限定印章供市民集章打卡等活动。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注意到,展柜中既有传统蓝白蜡染布,也有融入现代几何图案的服饰、家居用品,这种“守正创新”的展陈理念获得成员一致认可。
▲图为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内展示的蜡染样品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
在窑阜古镇“扎染蜡染体验馆”,团队直面蜡染传承的现实困境。店长坦言,尽管体验馆将蜡染与扎染结合经营,但体验项目中扎染占比超过70%。“蜡染需要精准控制蜡液温度和绘制力度,初学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扎染的捆扎手法更易上手,色彩渐变效果也更符合年轻人审美。” 这一现象印证了团队前期研究的判断:技术门槛高、体验周期长、市场接受度低,已成为蜡染活态传承的主要瓶颈。值得关注的是,店内部分蜡染饰品采用“半手工+半机绣”工艺,通过降低制作成本扩大消费群体,这种“传统内核+现代生产”的模式为团队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扎染蜡染体验馆”店长
“我们发现柳州苗族蜡染正处于‘技艺存续’与‘文化突围’的关键期。”团队负责人陈同学表示,“群众艺术馆的系统性展示与体验馆的市场化探索,分别代表了公共文化机构与民间力量在传承中的角色定位。”据悉,团队后续将结合柳州实践,从纹样数据库建设、沉浸式教育课程开发、文旅融合产品设计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为苗族蜡染的现代转型提供路径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合影
从博物馆的静态展陈到群众艺术馆的活态展演,再到商业空间的创新实践,此次调研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观察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生存状态的多维视角。正如团队成员在总结时所说:“苗族蜡染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在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这种探索,或许正是解开传统技艺传承密码的关键所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