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振兴答卷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团探访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

发布时间:2025-08-17 16: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姝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李姝陈正瑜 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田卓颖 王泽涵 杨静)黄河三角洲的盐碱滩,曾是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 的贫瘠之地。2025年7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溯源黄河魂 共筑振兴梦” 调研团走进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在这片被科技重塑的土地上,见证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 产业在盐碱地拔节生长,生态与农耕文明共生共荣,一幅 “土生金、水含情、人欢笑” 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为调研队进入示范基地参观。(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这片4000亩试验田,土壤盐分循着3‰以下轻度、3‰-6‰中度到6‰以上重度的不规则脉络铺展,宛如一座天然的农业科研剧场。在这里,作物们正上演着精彩的"适生竞赛":"京麦188"在中度盐碱区抽穗扬花,"金阳光320"在高盐土地试探生长边界,大麦、小黑麦、油菜等品种沿盐分梯度各展其能,为不同盐碱环境筛选最优"生态伙伴"。

基地以"双向适配"破解盐碱困局:让作物主动适应土地,"京麦188"凭耐盐基因实现亩产突破,"金阳光320"借特殊根系在高盐区扎根;同时以技术改良土壤,排灌沟织就"水盐调控网",覆膜滴灌精准控盐,秸秆还田唤醒土壤活力,让盐碱地渐渐"脱盐生金"。创新轮作模式更让效益倍增:水稻与麦类交替生长,让土地呼吸间平衡水盐;油菜与甜高粱接力,既养地又固碳,铺就"绿肥+能源+粮油"的多元路径。

图为盐碱地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工作。(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以前这中度盐碱地,种啥死啥,一年忙到头就够填个肚子。” 家住附近垦利街道的农户王伯伯蹲在 “京麦 188” 试验田边,手里攥着饱满的麦穗笑开了花,“去年试着种了 2 亩‘京麦 188’,亩产竟有 600 多斤,比以前种普通麦子翻了一倍还多!今年直接扩到 10 亩,技术员说按这长势,年底能多挣小 3 万。”

调研团成员曹荣麟在田埂上记录数据,笔记本上画满了作物生长曲线:“课本里总说‘耐盐碱育种’,今天才算亲眼见着‘科技改土’的魔力。你看这片重度盐碱区,过去 6‰以上的盐分能让种子烂在地里,现在‘金阳光 320’不仅扎了根,还能结出饱满的籽粒 —— 这哪是种庄稼,分明是给盐碱地‘开药方’啊!”

图为盐碱地试验区。(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如今,这些智慧正化作"垦利方案"走向全国——从疏勒县的轻度盐碱地到东营的中度片区,再到高盐极限区,盐碱地农业正从试验田迈向全域振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荒滩变良田"的动人图景。

特色作物试验百花齐放,耐盐碱特色高值蔬菜新品种选育,针对芦笋、菊芋等超 100 份材料,在含盐 3.2‰ - 6.4‰ 土壤中攻关;微咸水灌溉水稻栽培试验,土壤含盐 4.0‰ - 6.0‰ ,探索水稻盐碱地种植新路径,拓宽粮食作物种植边界。“以前这里刮起风来‘白花花’,现在变成‘绿油油’。” 当地老农民李大娘回忆,基地实施的 “有机肥替代化肥”“轮作休耕” 等措施,让盐碱地有机质含量从 1.2% 提升至 2.5%,昔日的 “生态伤疤” 正蜕变为 “绿色银行”,印证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

图为示范基地。(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夕阳西下,试验田的灌溉喷头划出金色弧线,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这场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盐碱地上长出的庄稼、农民脸上的笑容、生态里的鸟鸣虫唱。一邦农业的实践证明,只要守住科技赋能的 “金钥匙”,握紧生态保护的 “方向盘”,传承文化根脉的 “压舱石”,贫瘠土地上也能结出振兴的硕果。

图为调研队与盐碱地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合照。(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供图)

通讯员(李姝 陈正瑜 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田卓颖 王泽涵 杨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