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集与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研究核心,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走访村民讲解员、参与民俗工艺制作、体验沉浸式展项等方式,深入探究“红色基因+传统根脉”融合模式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解码实践中“听党指挥、敢于斗争、依靠群众”精神内核的当代转化路径。
红色基因与传统根脉的交融:实践队见证群众力量的活化
在山东省聊城市,实践队员看到十余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制作鲁南剪纸,剪刀游走间,铁道游击队队员扒火车、炸桥梁的场景跃然纸上。“俺们祖辈就跟着游击队送情报、做干粮,现在讲他们的故事、做这些物件,不光能挣钱,更觉得是在守着老家的根。”村民一边演示一边向队员们介绍。实践队了解到,当地组建的30人村民讲解队中,八成是游击队后代,他们用带着乡音的讲述,让“依靠群众”的斗争传统有了更鲜活的表达。这种“讲解+展演+制作”的模式,正是实践队重点关注的“红色故事宣讲+鲁南民俗工艺展演”就业增收机制。队员们在访谈中发现,村民们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然转化为“互助帮衬”的实际行动,谁家摊位忙不过来,邻里会主动搭把手;新加入的讲解员,老队员会手把手教着记故事细节,这种乡土社会的传统互助理念,与游击队“依靠人民”的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图为村干部为实践队员简讲现场。张奕欣 供图
红韵赋能实践:从文化共鸣到乡村振兴的转化密码
实践队重点体验了纪念馆的“沉浸式抗战实景剧场”:当蒸汽火车的轰鸣声在耳边响起,队员们仿佛置身1943年的临枣铁路,看到游击队员与村民默契配合、智取日军物资的场景——其中穿插的鲁南大鼓唱段,正是当地老艺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种形式把历史变成了‘能触摸、能听见、能参与’的体验,比课本里的描述更让人震撼。”队员小王在调研日志中写道。
在文创产品开发区,实践队员详细记录了“铁道游击队IP”的产业化路径:微山湖鸭蛋粽的粽叶来自村民合作社种植的芦苇田,游击队员木雕的原料取自当地老枣木,就连包装上的插画,也是邀请村里的年画艺人绘制的。“每个产品都带着‘红’与‘土’的双重印记,既卖得好,又能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纪念馆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仅上半年,这些文创产品就为周边3个村集体带来超20万元收入。
▲图为工作人员卫队员讲述现场。王迎俏 供图
实践队还走访了周边的潍县战役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数十处展馆,发现它们都延续了“红色+民俗”的融合思路。在潍县战役纪念馆,队员们旁听了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红色故事会”,其中“送子参军”的桥段融入了“家国同构”的传统伦理;在台儿庄,队员们看到农户包装的“抗战粮”上,印着“小米加步枪”的故事和当地“勤俭节约”的民谚。据统计,这些展馆年均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直接带动百余名手工艺人就业,配套建成的文化广场、村史馆等设施,更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家乡被需要、自己有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纪念馆图片。王馨曼 供图
从村民讲解队的乡音里,实践队听出了红色精神的乡土表达;从民俗工艺与红色IP的结合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从村集体增收的数据里,读懂了文化共鸣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逻辑。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的实践,正是通过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共鸣,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让传统根脉成为红色传承的“桥与船”。这种“红韵承脉”的实践路径,为理解文化如何赋能乡土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也让实践队对“红色文化照亮乡村振兴路”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与思考。(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