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文化调研|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7 17: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雨欣   阅读 80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竹溪文化调研|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

大学生云报13月32日讯(通讯员 刘庚泉 何春晖为深入挖掘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资源,助力地方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723-25日,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师生团队赴湖北省竹溪县开展文化专项调研。调研团队通过文献考据、专家座谈、实地探访等形式,系统梳理了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图为团队共赴竹溪档案馆参观调研

溯源历史脉络 探秘“朝秦暮楚”之地

竹溪县关垭楚长城遗址地处鄂陕交界,素有“朝秦暮楚”之称。调研期间,团队查阅《竹溪文史资料》《竹溪古今录》等珍贵文献,发现关垭楚长城最早以“关垭”之名流传,后渐称为“楚长城”,其战略地位贯穿先秦至解放战争时期。清代文献记载,此处曾设秋沟塘驻兵,商人需缴纳厘金;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建筑因修筑汉白公路被拆毁,留下斑驳的夯土城墙遗迹。

图为校地双方开展座谈会

专家把脉 构建三维研究框架

在与竹溪县文旅局座谈中,地方文史专家阚韶辉、孟正圣提出研究建议:时间维度:以先秦至近现代为轴,强调楚长城虽为战略要地,但和平时期是历史主流;空间维度:以关垭为核心,辐射周边关隘遗址,结合北起老阴山(铁桶寨)、南至祖师尖的遗址勘探报告,勾勒楚长城防御体系;内容维度:聚焦军事活动、边贸往来、民间交往及道教文化,揭示鄂陕交界社会变迁。

图为实践团队赴竹溪文化馆、图书馆调研

实地探访 见证文化遗产活化

调研团队深入关垭村,实地考察夯土城墙修复工程。发现古法建造中,匠人以石灰、黄泥混合“杨桃涎”(猕猴桃藤汁)增强黏性,不含糯米成分,这一技术突破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新依据。当地依托乡村振兴政策,打造“芈月山庄”文旅品牌,推出“芈月出关”汉服表演,吸引游客体验楚风秦韵。文旅融合带动环境优化、业态丰富,形成“文化赋能-经济发展-民风改善”的良性循环。

此次调研系统梳理了竹溪楚长城从先秦到当代的发展轨迹,明确其战略价值与和平时期定位,提出“时间-空间-内容”三维研究框架。突出“楚长城”文化IP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助力关垭“文化+旅游”模式成为乡村振兴典范,技术发现亦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力。未来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推动关垭楚长城景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实现文化保护、生态效益与旅游经济有机统一,让千年古迹焕发新生,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