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落实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2025年8月,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黔音筑梦”推普实践团怀揣着服务乡村、促进沟通的热忱,兵分两路、跨越千里,深入山西省临汾市贾得乡小贾村和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村落——百户村,同时开展了为期一周“普通话送进土家族”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文化浸润人心,语言联通未来”为理念,用扎实的脚步丈量乡土,用温暖的声音传递力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播撒在青山绿水之间,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辽宁大学出征合影
深扎乡土,倾听需求:精准把脉推普起点
实践伊始,实践团便与当地村干部展开深入访谈。队员们在村委会议室和农家院落中认真倾听、细致记录,全面了解村民的语言习惯、普通话使用现状和学习意愿等情况。“很多老人家讲惯了方言,出门办事、看病交流确实是个大难题。中老年人要走出去务工发展,学好普通话更是关键敲门砖!” 村支书和驻村干部们的肺腑之言,清晰指出了不同年龄层村民面临的语言困境,为实践团后续工作的精准开展锚定了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访谈调研
走村入户,播撒“语”种:实用宣传走进家门
炎炎烈日下,实践团成员们步履不停,深入村寨走访。他们为村民送上精心编印的苗语、本土方言和普通话多方翻译的学习手册,内容涵盖日常问候、政务服务等高频实用语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一位大叔翻着手册笑着说:“赶场(赶集)买菜用得上!” 同时,考虑到村寨老年人口居多,识字存在困难,为更高效、广泛地收集信息,队员们一家一户亲自进行问卷调研,调研采用了线上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收集问卷信息。这份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反馈,成为实践团优化推普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入户宣传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问卷发放并指导农户填写
为进一步接触了解当地村民生活,增强村民对普通话的认同感,使其“学之有用,用之有效”,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当地制茶厂,协助农户采摘茶叶、了解加工程序,并在此过程中同村民们进行深入交流,促进语言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当地制茶厂深入了解村民需求
银发课堂,温情相伴:“慢”教学传递语言温度
针对村中老年群体的学习特点,实践团特别开设了“银发普通话课堂”。队员们化身耐心的“小老师”,采用“慢节奏、多重复、重实用”的方式,重点教学日常称呼、数字、简单问路等常用语。课堂上,老人们认真跟读,队员们一对一悉心指导发音,特别是对一些方言易混淆音进行耐心纠正,气氛温暖融洽。为了方便老人课后复习巩固,队员们还贴心地为部分老人录制了简短清晰的发音示范小视频。“存好随时能听!”年过七旬的田奶奶在学会清晰说出“谢谢”“请问”后,脸上绽开了笑容:“以后去镇上办事,说话也方便多了!这视频我让娃儿帮我存好,在家也能听着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中老人开展“银发普通话课堂”
实践团通过扎实的调研、实用的宣传和温情的教学,将普通话化作沟通的桥梁、文化的纽带,通过“语言赋能+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的创新实践,在小贾村和百户村引起热烈反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百户村村干部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百户村村民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贾村村民合影留念
辽宁大学“黔音筑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土,以真心服务乡亲。不仅切实帮助土家族乡亲提升了普通话交流能力,畅通了信息获取与社会融入的渠道,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理解,为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当清晰流畅的普通话在青山绿水间响起,传递的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更是民族地区奔向美好未来的共同心声!(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黔音筑梦”推普实践团,通讯员:曾叶茜、周怡含、刘银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