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基因传承的脉络里,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先辈精神的敬仰,奔赴华罗庚纪念馆,于常州这片饱含故事的土地上,开启一场探寻初心、汲取力量的红色研学之旅。
溯源:踏入精神殿堂
迈进华罗庚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古朴的建筑、陈列的手稿,无声诉说着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从“罗庚茅舍”里的求知若渴,到剑桥深造时的科研坚守;从归国后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热血,到晚年奔走科普的执着,先生在困境中突围、为家国奉献的轨迹,如一条精神长河,缓缓流淌进学子们的视野。
▲图为华罗庚先生对后世学子的谆谆教诲
驻足于先生用过的老式算盘前,算珠早已褪色,却仍能想见当年先生拨动它们时,为攻克难题绞尽脑汁的模样;凝视着满是批注的数学著作,泛黄纸页上的勾勾画画,是先生与真理对话的印记。“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先生的箴言,似穿透时空的光束,照亮学子们对科研精神的思索。
对话:解码信仰力量
展厅里,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悄然展开。学子们围站在先生参与“两弹一星”计算工作的史料前,听讲解人员讲述先生如何以数学智慧,为国防事业筑牢根基。那些隐姓埋名的日夜、绞尽脑汁的攻坚,让“科技报国”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具象为先生笔下的公式、案头的灯火。
交流分享环节,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围坐一圈,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从华罗庚先生的“自学之路”,到新时代机电人的“创新使命”,大家梳理着精神传承的脉络——先生以数学为刃,劈开科研迷雾;如今,机电学子将以专业为基,为智能制造、装备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正在学习华罗庚相关事迹与生平故事
传承:播撒精神火种
走出纪念馆,红色精神的火种已在学子心中燃起。返校后,实践团队迅速发起“精神接力“,励志把纪念馆所学,转化为“攻克技术瓶颈”的动力,在智能装备研发、新能源应用等赛道上加速奔跑;志愿者们更是化身“精神宣讲员”,走进社区、中小学,用生动的故事,让华罗庚精神在更广天地里传扬。
▲图为实践结束时合影留恋
这场赴华罗庚纪念馆的研学,于河海机电青年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与重塑。先辈的红色基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化作前行的坐标——激励他们在机电领域深耕时,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破局,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韧性攻关,让华罗庚精神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书写属于河海学子的报国篇章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嘉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