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郭杨杨、颜也幸) 2025年7月15日至19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点亮心火”实践团走进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传承之旅。实践团以“挖掘—研习—创编—展演—共享”五步路径,将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冷坑花棍舞”创新性引入校园课堂,让本土非遗在青春土壤里获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
探源非遗,请益名师
7月15日,实践团初抵冷坑镇。在与观塘初级中学学生的初步接触中,队员们发现,尽管“冷坑花棍舞”是肇庆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本地学生对其普遍感到陌生,甚至完全不了解。目睹这份文化传承上的“近水楼台不得月”,一个创新的想法在实践团讨论中迅速碰撞成型:何不将本土非遗“冷坑花棍舞”融入支教课程体系中的“艺术疗愈”板块?这样既能发挥实践团心理学专业优势,借助花棍舞的韵律与肢体表达帮助学生们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又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填补学生认知空白、培育非遗传承火种,实现文化传承与心灵滋养的双赢。
然而,让非遗走进中学课堂并非易事。队员们在课程设计时发现,网络上关于“冷坑花棍舞”的有效资料寥寥无几,且多为零散片段。
“既然线上没有可以借鉴的课程经验,我们就去探访传承人。”为进一步了解花棍舞并为后续“非遗进校园”的课程教学精准“取经”,实践团队长李铭辉当机立断,第一时间与冷坑花棍舞传承基地取得联系,在两天内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与非遗传承人的专访,并安排队员跟随花棍舞表演团系统学习。
“花棍舞起源于劳动人民,既能活络筋骨,又能练出精气神!”得知队伍的计划,年近七旬的第五代传承人谭乃伦师傅看起来非常开心,“如果能让花棍舞从我们的手里,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传承的种子就埋下了。”
“取经”归来,实践团成员召开集体研讨会,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与心理学科优势,将花棍舞动作与心理疗愈机制融合。成员们围绕教学顺序、互动设计等逐环节备课,通过模拟授课发现问题、调整细节,反复磨课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学生的花棍舞课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专访
竹影翻飞,校园传艺
冷坑花棍舞刚被搬上支教课堂,便迅速“圈粉”,成为学生们争相报名参与的热门课程。“不要着急,这里的动作是这样做的。”“非常棒!我们再来跟着节拍走两遍忠字步。”闷热教室里,风扇转动声、铜钱碰撞声、花棍破空声与老师的喊拍声交织,课堂氛围热烈。
更让课堂升温的是,花棍舞传承基地的老师们也走进了教室,亲自参与到教学中来。看着学生们挥舞花棍,动作从生涩渐渐变得有模有样,传承基地的老师们不时点头微笑:“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学到这个程度,真是后生可畏!”这份来自前辈的肯定,无形中点燃了学生们更大的热情,练习的劲头愈发高涨,远超队员们的预期。
▲图为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参与教学
“每次跳完都觉得心里可敞亮,升学的压力好像跟着汗水蒸发了。”课后,准初三的刘同学大汗淋漓地向老师分享感受。短短几天,学生们不仅熟知了花棍舞的起源与发展,更在跳跃腾挪的肢体表达中,意外找到了宣泄压力的出口。这正是实践团将心理疗愈理念融入花棍舞课程的初衷巧妙之处:花棍舞中“开合有度”的动作能疏导焦虑强身健体,“群体协作”的舞蹈编排能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而“从生疏到熟练”的进阶过程,更能帮孩子们建立自信。
几天下来,花棍舞已成为最受当地学生欢迎的课后活动。学生们不仅成了非遗的“小小传承人”,更在腾挪转腕间学会了与情绪相处。实践团设计的这套课程,恰似一根无形的“心之花棍”,一头连着百年非遗的根脉,一头系着青少年的心灵成长,让传承从“沉重的责任”转变为一场温暖的双向治愈。
▲图为学生学习冷坑花棍舞
鼓棍登台,非遗焕新
7月19日晚,伴随着铿锵的音乐鼓点,几十名中学生手持花棍,登上了在冷坑镇中心小学举办的“汇心火·耀青春”文艺汇演舞台。她们手腕轻转,花棍在胸前划出圆弧,铜钱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转身时臂力一送,彩穗如流瀑般甩出,又在回手时利落收势;棍影交错如星芒闪烁,彩穗翻飞似花海涌动,台下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
▲图为学生上台汇演
“让花棍舞走进学校课堂,不仅擦亮了冷坑镇的文化名片,也为学校未来特色课程建设打开了新思路。”汇演结束后,观塘初级中学梁建武校长对本次支教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实践团负责人李铭辉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与花棍舞传承人深度合作,系统整理冷坑花棍舞资料,制作分解动作教学视频,再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系列课程,填补花棍舞线上学习资源的空白,让更多人能随时随地学习这门非遗技艺,让古老技艺“破圈”传播,推动冷坑非遗文化在云端焕发蓬勃生机。
从拜师取经的“笨功夫”,到课程开发的“巧心思”,再到云端资源的“深打磨”,最后到成果辐射的“广传播”,这场非遗与青春的碰撞,凝聚着整个队伍的心血,既让冷坑花棍舞从“老技艺”变成了学生喜爱的“新课堂”,更勾勒出一条“高校实践+本土传承+数字赋能”的非遗保护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颜心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