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青春志,实践铸牢共同体 ——西藏民族大学“我们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7 02: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扎西曲吉   阅读 5.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扎西曲吉 索郎卓嘎 燕娜 扎桑) 在全区上下喜迎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的重要回信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7月至8月,由50余名师生组成的西藏民族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我们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实践团,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分设四支分队,分赴拉萨、林芝、日喀则、山南等地,用看得见的行动、触得到的温暖、求实效的服务,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出别样的青春色彩。

以足迹为桥,让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共同体的“体验营”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林芝市第一中学的黑板上,这行汉藏双语的字反复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实践队的16名队员,在这里开启了“语言相通·心灵相融”的实践之旅。他们走进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听村民达瓦坚参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时的暖心场景,在“民族团结盛开的地方”同当地群众同温共叙,感悟“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的深刻内涵;在毕秀传承人巴鲁的工作室,队员们跟着学习“工布响箭”的制作技艺,用镜头记录“扎木念”琴声里汉藏音乐元素的交融,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图为在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前与天津大学“遇见格桑花”实践团合影

▲图为在林芝一中高一(5)班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

▲图为参观拉萨市城关区八一社区“家史馆”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讲解

在拉萨城关区八一社区,家史馆里94个家庭故事诉说着各民族共同建设社区的共同记忆:汉族医生与藏族牧民结下的“生死情谊”、多民族邻居合建“团结菜园”的佳话……队员们在泛黄的老照片前驻足,深刻理解“自写家史、共读家史”背后“成一家人”的深意。从林芝的非遗工坊到拉萨的社区讲堂,从政策座谈到推普课堂,队员们以语言为钥、以文化为媒,深刻感悟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内涵。队员孙霖鑫在日记中写到:“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心灵的靠近,每一句问候都在编织团结的网络”。

以推普为路,让润物无声成为共同体的“生长力”

“用青稞粒学数学,太有意思了!”城关区娘热街道加尔西村小学生卓玛的笑声,道出了同心筑梦队的服务温度。15名队员针对娘热街道8个村落的不同需求,定制了“菜单式”服务:在阿坝林卡社区,“分层辅导+小组竞赛”让汉藏双语学习效率翻倍;在曲米林社区,编程课上孩子们用积木搭建的“智慧西藏”模型,饱含着对未来的共同向往。

▲图为在吉苏村志愿者推普发放宣传册、小礼品等

▲图为在拉萨市娘热街道拉雄林村居开展“推普”支教史合影

推普工作处处都是巧思。队员们编排的“买菜”“就医”情景剧,让居民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实用普通话;吉拉社区的“双语问答赛”上,汉族大叔与藏族阿妈抢答的身影,成为“共学”最好的注脚,“语言通了,心就近了”。队长扎桑说,当看到各族孩子手拉手用普通话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她真正理解了“推普”不仅是语言普及,更是心灵联通。

▲图为在曲米林社区编程课上志愿者认真辅导和讲授

以实践为基,让使命担当成为共同体的“宣言书”

▲图为与岗巴边境部队官兵、派出所民警在中印边境第一村吉汝村“同升一面国旗”

“阿妈啦,接到陌生电话说中奖,千万别转账!”在拉萨恩惠苑社区,格桑花实践宣讲队的8名队员用藏汉双语演示着金融诈骗案例,台下的藏族大妈们频频点头。此行宣讲队员们带着“解民忧”的初心,把实践的触角伸向最需要的地方,在山南市扎囊县强巴林氆氇合作社,他们跟着传承人学编织,记录下“一根丝线连各族”的产业故事,协助整理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数据清单”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青春方案;在日喀则岗巴县的边境毡房里,他们用通俗语言讲解医保新政,牧民们竖起大拇指:“党的政策亚咕嘟,你们的讲解更亚咕嘟!”

▲图为在边境与军警民联合巡边

最动人的风景在边境线上。队员们跟着岗巴县岗巴镇吉汝村护边员一起巡边,脚下的石子路磨破了鞋,却坚定了“家是岗巴,国是中国”的永恒信念。在孔繁森岗巴工作教育基地,凝视着老书记用过的药箱和账本,队员们在沉思中懂得,所谓“共同体”,就是有人守护万家灯火,有人接力使命担当。

▲图为在日喀则市岗巴县昌龙乡昌龙村进行政策宣讲

以精神为魂,让薪火相传成为共同体的“信念灯”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南嘎社区,老西藏精神宣讲队11名队员不敢有一丝懈怠。“爷爷,您见过当年修筑公路的解放军吗?”队员次珍的这一提问,打开了80岁老人琼达的记忆闸门。老人用藏语娓娓道来,讲述着汉族筑路军民与藏族群众共饮一壶酥油茶、同宿一顶帐篷的动人往事。队员们迅速记录下这珍贵的口述历史,并将其整理成“老西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图为在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雪域学子,精神传承”活动时小朋友现场献唱少先队队歌

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言传”,更需“身教”。他们走进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带领孩子们书写“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在书写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更在心中播下了红色基因的种子;在谭冠三纪念园,全体队员敬献哈达,并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中,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在堆龙德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老物件与新成就的对话,他们将“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定信念转化为青年一代的行动自觉。

▲图为在拉萨堆龙德庆区祥和苑社区“推普”支教

“老西藏精神并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融入血脉的内在力量。”队长索朗卓嘎感慨道。在东嘎社区进行入户宣访时,他们通过与江白书记的面对面交流,深刻体会到东嘎社区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心血与努力。同时,他们也了解到扎桑奶奶与来自北京的知青黄迎春(藏名乌珠旺姆)之间的深厚情谊,进一步领悟到,精神的传承,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密团结”的实际行动中。

▲图为在拉萨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菊花与哈达

从嘎拉村的桃花到岗巴县的雪山,从非遗工坊的丝线到村庄课堂的笑声,实践团的青年们用5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把温暖和力量播撒至22个村庄、198个家庭、1480余人,这些点滴实践诠释了“我们在一起”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我们或许只是雪域高原的一阵风,但要让团结的种子随风播撒;我们或许只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滴水,但要汇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洪流。”在这场青春实践里,民大青年以实际行动感受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沧桑巨变和伟大成就。这既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青年用行动书写的“爱国答卷”——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山河同心,未来可期。

撰文 | 扎西曲吉 索郎卓嘎 燕娜 扎桑

图片 | 孙霖鑫

审核 | 周亚娟 邵卉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扎西曲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