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温 25℃,溶氧量 6.8mg/L,水质指标正常。” 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盛堂水产养殖合作社的监控室里,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查看螃蟹养殖池的各项数据。2025 年 7 月 6 日至 9 日,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李刚的带领下,深入蚌埠市五河县及农业科技园区开展调研,探寻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纳入国家现代化全局,为农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当前仍存在传统种养占比高、科技人才短缺、数字渗透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实践团队围绕 “技术 - 产业 - 人才” 路径开展调研,旨在为数字农业推广贡献青年智慧。
7 月 6 日,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五河县盛堂水产养殖合作社。作为国家级示范区,这里的螃蟹养殖已全面融入数字化技术。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在养殖池布设物联网传感器、运用无人机巡塘等技术,实现了水温、溶氧量、pH 值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养殖成活率提高了 15%,人力成本降低了三成。” 负责人的话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数字技术对传统渔业的改造作用。
随后,团队赴五河县黄李村考察。村委会利用网络平台推广本地螃蟹品牌,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方式拓宽销路,实现了特色产业与网信文化的互促发展。“村里的螃蟹通过线上销售,价格比批发市场高了不少,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村支书向队员们展示着电商销售数据,脸上满是笑容。
7 月 9 日,团队探访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热带植物展示馆,队员们了解到通过环境智能调控技术,可精准控制温湿度、光照等参数,为热带作物提供适宜生长环境。在栽培区,智能水肥一体机引起队员们的兴趣,工作人员介绍,这种设备能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水肥比例,节水节肥效果显著。“椰糠栽培技术配合智能灌溉,不仅产量提高了,还解决了土壤连作障碍问题。” 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着数字化种植的优势。
在榴米庄园种苗研发中心,团队与负责人深入探讨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及成果转化问题。负责人坦言,虽然数字化技术能显著提升农业效益,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农民接受度低、技术成本高、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很多老农户习惯了传统种养方式,对新技术不信任;一套物联网设备动辄几万元,小农户难以承担。” 这些现实问题让队员们对数字农业推广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总结中,队员们表示此次调研紧扣数字化与新质生产力主题,从五河的数字渔业到农业科技园区的智慧种植,见证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多元实践。指导老师李刚指出,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推广过程中需兼顾技术创新与实际需求,找到适合不同地区的差异化路径。
此次实践为团队后续研究农业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样本与经验。队员们坚信,随着数实融合的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必将在田野间绽放更多活力,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云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