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探寻发展新路
10天前,经纬嘉洪突击队员们带着“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探寻发展新路”的初心走进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建桥镇大周湖;10天后,行囊里装满的是田间劳作的汗水、直播间的热度、古村落的故事,还有与这片土地深深的羁绊。今天,突击队即将踏上归途,但那些为乡村振兴注入的青春力量,早已在大周湖的竹林茶田、古村巷陌间扎下根来。
图为经纬嘉洪突击队全员合照
竹雾间求知,触摸传统与科技的共振
钻进竹林的那天清晨,队员们跟着农户学砍竹。农户教的“留强去弱”的诀窍里藏着大智慧——只砍5年以上的老竹,给新竹留足生长空间。砍下的竹子稍作修整,就成了带着清冽竹香的晾衣杆,从竹林来,到生活去,这便是乡村“资源循环”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队员们学习如何砍竹
午后的灵芝产业园里,科技的力量让人惊叹。负责人指着高压雾化灌溉系统介绍道:20微米以下的雾珠像层保护膜,既能抑制真菌让灵芝增产15%,又能滋养蕨类植物形成生态链。自动化弥雾系统不仅省了力,还缩短了灵芝的生长周期,为规模化种植铺好了路。传统循环智慧与现代科技在这里相遇,碰撞出乡村发展的多元火花。
图为负责人讲解造雾器原理
茶田里寻味,读懂一片叶子的生态哲学
茶园里,“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藏着对自然的敬畏。茶厂负责人说:“采太狠伤茶树,采太浅滋味差”,这是老茶农们代代相传的经验。当地茶园坚持“与草共生”的生态原理:不喷除草剂,而是让杂草发挥遮阳护根的作用,待其枯萎后化作有机肥。这种顺应自然的种植方式,让茶叶有了独特的甘醇口感。
图为队员们学习采茶的标准
走进嘉洪茶厂,茶叶的蜕变之旅才真正铺展开来。在茶厂里,队员们完整地看到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七道制作工序:在300℃高温的铁炉中杀青,快速锁住茶叶的鲜香;经机器揉捻塑造茶叶条索形状;通过三进三出的炒干过程,逐步凝练滋味,茶厂采用“草帽元帅”特色包装,将乡土元素融入品牌设计,既突出了产品的品质优势,又增强了品牌故事的传播力,让茶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辨识度。
从传统工艺的坚守到品牌设计的巧思,一杯茶里藏着乡村产业从品质到口碑的突围智慧。
图为队员们了解制茶工序
古村里叩问,探寻文脉与发展的共生之道
建桥村的老墙上,400年的麒麟壁画仍清晰。老人指着壁画讲往事:“每根桅杆石都对应着功名,年轻人虽走了,祠堂香火从没断过。”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却在“候鸟母亲”的话里显露出现实褶皱:“村里茶厂能挣钱,但孩子上学还得去城里。”她的困境,恰是乡村发展中“根脉难守”与“生计难全”的矛盾缩影,也折射出一个共性难题:如何让年轻人既能顾家,又能立业?这样的疑问,也成了突击队关心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突击队还开展多维度访谈。茶企董事长王洪进的坚守令人敬佩:“规模要扩,但5A级生态标准不能降”,他坚持不用除草剂、保留传统工艺,让红茶在电商平台卖出好价钱,还带动52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建桥村党支部书记则坦言挑战:“180亩沙田柚、430亩烟草撑得起温饱,但文旅一直没突破。”高铁站通车带来新机遇,他们盼着能给古民居开发找到新思路。从企业到村委,从茶农到游客,不同声音汇聚成同一个期盼:让好资源卖出好价钱,让年轻人愿意回家乡。
图为党支部与突击队进行座谈会
镜头前传情,勾勒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首场直播里,突击队员们化身“茶香推荐官”,镜头从云雾茶园扫到茶农劳作,再到茶叶制作,丰顺红茶与绿茶的魅力透过屏幕传递出去,6.8万的点赞是对“生态种植+古法工艺”的认可。
次日的直播更添新意,队员们结合《长歌行》诗句讲灵芝康养,展示高压雾化系统形成的“迷雾景观”,再配上大周湖的云海奇观,“观云海、品雾茶、游茶园”的画面让人向往。两场直播累计曝光超3700人次,15.2万的点赞更是为“景带物、物促景”的乡村旅游模式攒了人气。
图为队员们在直播带货
10天里,经纬嘉洪突击队既是“实践者”,也是“学习者”:在竹林间读懂传统智慧,在茶园里体会生态平衡,在古村中触摸文脉温度,在直播间感受数字力量。这些经历让队员们明白:乡村振兴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用实干拼出来的未来。离别是新的开始,大周湖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撰文 | 蔡泳思
图片 | 经纬嘉洪突击队
一审 | 黄佳钰
二审 | 黄炜
三审 | 周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