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丈量大周湖土地,实践赋能乡村振兴途
本个暑期,广州新华学院经纬嘉洪突击队走进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建桥村大周湖,以“三下乡”实践为纽带,在这片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助振兴的故事。从竹林间的劳作体验到茶园里的生态认知,从直播间的助农行动到古村落的文脉探寻,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肌理,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图为经纬嘉洪突击队全员合照
竹雾求知:循环古法与灵芝新技里的发展之道
行程首日,队员们便钻进竹林学起砍竹手艺。农户手把手传授“留强去弱”的诀窍——只砍5年以上的老竹,让新竹有足够生长空间。砍下的竹子稍作修整就成了天然晾衣杆,带着清冽竹香走进农家日常。这“从土地来,回生活去”的转化,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乡村“资源循环”的朴素智慧。
图为队员们学习如何砍竹
同日午后,队员们还在灵芝产业园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访了产业园,重点了解高压雾化灌溉技术。负责人还讲解了该技术的原理:20微米以下的雾珠能抑制真菌,让灵芝增产15%,还能滋养蕨类植物形成生态链。自动化弥雾系统不仅省工省力,更把生长周期压缩不少,为规模化种植铺了路。从竹林间的循环智慧到产业园里的科技赋能,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在乡村土地上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乡村发展的多元路径。
图为负责人讲解造雾器原理
茶田寻味:一片叶子里的生态哲学
茶园里,“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有着严格的讲究,茶厂负责人强调:“采太狠会损伤茶树,影响后续生长;采太浅则茶叶滋味不足”,这是当地茶农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当地茶园坚持生态种植模式,不使用除草剂,通过保留杂草实现多重效益:杂草可遮挡阳光,避免茶树根部被暴晒;枯萎后自然腐烂,转化为有机肥料滋养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养分。这种“与草共生”的种植方式,直接影响了茶叶品质,使成品茶具有独特的甘醇口感。
图为队员们学习采茶的标准
走进嘉洪茶厂,茶叶的蜕变之旅才真正铺展开来。在茶厂里,队员们完整地看到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七道制作工序:在300℃高温的铁炉中杀青,快速锁住茶叶的鲜香;经机器揉捻塑造茶叶条索形状;通过三进三出的炒干过程,逐步凝练滋味,茶厂采用“草帽元帅”特色包装,将乡土元素融入品牌设计,既突出了产品的品质优势,又增强了品牌故事的传播力,让茶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辨识度。
从传统工艺的坚守到品牌设计的巧思,一杯茶里藏着乡村产业从品质到口碑的突围智慧。
图为队员们了解炒青过程
古村叩问:文脉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建桥村的老墙上,400年的麒麟壁画仍清晰可辨。老人指着斑驳的麒麟壁画讲述往事:“这里每根桅杆石都对应着功名,现在年轻人虽走出去,但祠堂的香火从没断过。这份对故土的眷恋与坚守在走访茶企职工家庭时,却显露出现实的褶皱,一位“候鸟母亲”坦言:“村里茶厂能挣钱,但孩子上学还得去城里。”她的困境,恰是乡村发展中“根脉难守”与“生计难全”的矛盾缩影,也折射出一个共性难题:如何让年轻人既能顾家,又能立业?这样的疑问,也成了突击队关心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突击队还开展多维度访谈。茶企董事长王洪进的坚守令人敬佩:“规模要扩,但5A级生态标准不能降”,他坚持不用除草剂、保留传统工艺,让红茶在电商平台卖出好价钱,还带动52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建桥村党支部书记则坦言挑战:“180亩沙田柚、430亩烟草撑得起温饱,但文旅一直没突破。”高铁站通车带来新机遇,他们盼着能给古民居开发找到新思路。从企业到村委,从茶农到游客,不同声音汇聚成同一个期盼:让好资源卖出好价钱,让年轻人愿意回家乡。
图为党支部与突击队进行座谈会
直播传情:镜头里的农文旅新图景
首场直播,突击队聚焦茶叶品牌,以“青春之力传茶香”为主题开展直播,通过镜头展示大周湖云雾茶园风光、茶农劳作场景及茶叶制作工艺,重点推介丰顺红茶与绿茶。直播吸引超6.8万点赞,不仅拓宽销售渠道,更让网友直观感受“生态种植+古法工艺”的品质坚守。
次日的第二场直播,融合文旅资源,延伸至灵芝产业与自然风光,结合《长歌行》诗句解读灵芝康养价值,展示高压雾化系统形成的“迷雾景观”;同时推介大周湖云海奇观,勾勒“观云海、品雾茶、游茶园”的农文旅融合图景。两场直播累计曝光量超3700人次,点赞量达15.2万,为当地“景带物、物促景”的发展模式积累人气。
图为队员们在直播带货
10天不长,却足够让队员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文化与市场的共鸣。离开时,队员们与这片土地约定:将带着更多专业知识回来,让茶香飘得更远,让古村焕发新生,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村振兴的土壤里。
撰文 | 蔡泳思
图片 | 经纬嘉洪突击队
一审 | 黄佳钰
二审 | 黄炜
三审 | 周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