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为深入了解无锡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8月2日,南京邮电大学“锡火燎原”实践队前往无锡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与市民交流等方式,感悟无锡在革命岁月中的奋斗历程。
图为实践队员于展览馆入口的合照
谢翔宇 供图
上午九点,实践队成员们抵达无锡博物馆。刚步入馆内,“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展览区域那浓郁的历史氛围便扑面而来。展厅入口处,一组气势恢宏的革命主题浮雕首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浮雕以写实的手法,生动刻画了革命战士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勇形象:有的战士高举旗帜,仿佛在号召群众奋勇向前;有的战士紧握钢枪,眼神中透着对敌人的无畏与对胜利的坚定;还有的战士正俯身帮助群众,展现出军民鱼水情深。实践队成员们纷纷放慢脚步,仔细端详着浮雕上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这些凝固的历史瞬间中,探寻当年革命斗争的激昂与壮烈。
图为实践队员观摩雕塑 谢翔宇 供图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成员们来到展览的图文展示区。这里,一张张黑白历史照片、一段段泛黄的文献资料,如同时光的碎片,被精心拼接起来,清晰地勾勒出无锡革命的发展脉络。从20世纪20年代无锡早期党组织的秘密建立,到抗日战争时期无锡人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无锡地下党为迎接解放而进行的不懈斗争,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一张记录无锡早期党组织会议的照片前,实践队成员们驻足良久,照片中,几位革命先辈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而专注,仿佛正在为革命事业的发展谋划着关键策略。“看着这些照片,能想象到当时革命工作开展的艰难,先辈们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斗争,太不容易了。”一位实践队成员轻声说道。
展厅的陈列柜中,还展示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有革命战士们在战斗中使用过的步枪,尽管枪身早已锈迹斑斑,但那冰冷的金属质感,似乎还残留着当年战场的硝烟气息;有战士们随身携带的水壶,简单的样式,却承载着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对生命之源的珍视;还有当年地下党传递情报时使用的密信、文件,上面的字迹或潦草或工整,却都传递着关乎革命成败的重要信息。在一个玻璃展柜前,几封革命烈士的家书引起了实践队成员们的格外关注。其中一封是无锡籍烈士在前线写给家人的,信中,烈士先是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叮嘱家人要保重身体,随后笔锋一转,又坚定地写道:“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我在所不惜。”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让在场的实践队成员们深受触动。
图为队员游览陈列文件 谢翔宇 供图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实践队成员们找到了无锡博物馆的讲解员陈静老师。陈静老师从事讲解工作已有十余年,对无锡革命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当被问及举办“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展览的初衷时,陈静老师说道:“无锡有着悠久且厚重的革命传统,从早期的工人运动到后来的抗日斗争,无数无锡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举办这个展览,就是希望能借助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无锡的革命历史,铭记革命先辈们的牺牲与付出,将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讲解过程中,陈静老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为实践队成员们补充了许多照片和文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让大家对无锡革命历史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还遇到了不少前来参观的市民。市民张建国大爷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当天他特意带着孙子一起来到博物馆。“我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们讲述无锡革命的故事,那些英雄事迹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带孙子来,就是想让他也了解这段历史,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张建国大爷指着展墙上一幅记录无锡解放时群众欢庆场景的照片,对孙子说道:“你看,当时大家多高兴啊,这都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实践队成员们还发现,展厅内设置了一些互动体验区域,以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一个多媒体互动屏幕前,不少参观者正饶有兴致地进行操作。通过触摸屏幕,参观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革命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屏幕会随即展示出相关的详细文字资料、历史照片以及影像片段。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让原本略显严肃的历史知识传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一位正在操作屏幕的年轻女孩表示:“这种方式挺有意思的,能让我更主动地去了解历史,也记得更牢。”
从“万方楼”场景复原展区,到各个历史阶段的专题展示板块,实践队成员们在无锡博物馆里度过了充实的一上午。展厅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文字,都像一扇扇窗户,让大家得以窥见无锡革命历史的一角,感受着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离馆时,午后的阳光斜斜掠过博物馆的檐角,在台阶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光影。实践队成员们的脚步比来时慢了些,有人不时回头望向馆内那面镌刻着革命先烈名录的石壁,有人低头整理着被风吹乱的参观笔记。背包里的矿泉水瓶轻晃出声,与手册上未干的笔迹一同,见证着这段从历史到现实的对话。当身影渐渐融入街角的人流,那些在展厅里触碰过的记忆,已悄然化作前行的力量。
通讯员 谢翔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翔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