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丝与釉彩之间,探寻传承与成长的交汇点——广州城理“e家天使”非遗融合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9 23: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顾锦耀   阅读 5.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顾锦耀)掐丝、点蓝、磨光、烧制……这些本属匠人技艺传承的词汇,如今出现在了一群特殊儿童的课堂之上。今年7月,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e家天使”实践团在广州市花都区星语特殊儿童教育机构驻点开展为期十二天的非遗融合课程,将人工智能设计与传统手工艺教学相结合,帮助特殊儿童用双手触摸历史、用眼睛感知色彩、用心完成表达。

▲图为星语特教非遗课程老师在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掐丝要求

与单一手工课程不同,非遗课程的操作复杂性和审美要求本不适合学龄前后认知能力受限的儿童。然而,团队并未回避困难,而是选择拆解与适配。为每一个步骤设计辅助装置:掐丝前先进行“画线模仿训练”,孩子可以通过描摹路线了解铜丝走向;点蓝时使用小头棉签代替毛笔,并在颜料盘中设置“单色提示区”,避免出现视觉混乱;最后的作品烘干由志愿者统一完成,确保安全。

AI系统的引入,则让孩子有了“画图纸”的自由。一名患有语言障碍的女孩,在看到AI生成的“梦幻花园”主题图案后,用手指在屏幕上反复点了一只蝴蝶图案。志愿者将这只蝴蝶放大、打印并裁切为模板,她便在铜丝框架内一笔一画地将“她的蝴蝶”填色完成。最后,这只蝴蝶被制作成钥匙扣,成为她第一件被带回家的“作品”。

▲图为机构的孩子与志愿者合作完成的部分手工作品

课程期间,孩子们逐步掌握了“看图-选图-掐丝-点蓝-等待-完成”的流程,虽然过程缓慢,但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惊喜。有的孩子喜欢把蓝色和紫色混在一起涂遍整个画面,志愿者就不作干预;有的孩子总在一处反复上色,志愿者则安静陪伴,待其完成。团队成员一致认为,“美”的标准在这里不该是“工整”“对称”,而是“自由表达”。

志愿者之间也常常被这些孩子“教会”耐心。一位成员在反思日志中写道:“我们一开始着急孩子学得快些、做得好些。但慢慢发现,他们不需要‘被追赶’,只需要一个允许他们慢慢来的空间。”

▲图为“e家天使”志愿者们正讨论马赛克灯罩的制作技巧

除了教学,“e家天使”实践团还策划了一场“非遗作品爱心义卖”活动,让孩子亲手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真正参与到社会互动之中。在义卖前的训练中,有的孩子只会重复一句“这是我做的”,有的甚至不敢与陌生人对视。志愿者们便轮流做“顾客”进行模拟问答,指导他们用眼神、手势表达。当真正站上摊位那一刻,几位孩子虽然语速缓慢,但回答清晰,赢得了阵阵掌声。

义卖现场的一个小细节令人难忘:一个男孩卖出第一件作品后偷偷把钱放进口袋,志愿者提醒他应该放进公用募捐箱,他犹豫片刻,轻轻将纸币放进去,然后转身小声说:“我下次还做一个。”这是责任感的萌芽,也是尊重和参与感种下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在云峰社区爱心义卖摆摊一角

在传统与科技、技巧与情感的多重交汇中,这场非遗融合课程不仅传递了文化,更成为一段疗愈与成长的旅程。掐丝之中,是坚韧与温柔;点蓝之间,是陪伴与理解。而这群“e家天使”的到来,让这些美好的词语,不再只是工艺术语,更成为一种传承的方式,一种教育的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锦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