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刘秀 刘劭康)为深入探索社会组织在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助力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8月18日至19日,湘潭大学法学院赴长株潭环保组织社会实践团前往绿色潇湘环保公益组织(以下简称“绿色潇湘”),围绕环境公益诉讼现实困境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开展专题调研。
图为实践团参观绿色潇湘环保组织时的合影
在绿色潇湘副理事长文珏的讲解下,实践团系统了解了该组织自2016年以来参与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的实践历程,全面了解了该组织首例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处理流程,包括线索发现、证据收集、鉴定评估、诉讼推进等环节,切身感受到鉴定成本高昂、跨域取证难、专业资源稀缺等现实阻力。该案件即便调解成功,仍面临执行监督难题——生态修复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跟踪与评估机制,暴露出公益诉讼闭环中的结构性短板,明确了当前公益诉讼面临的核心掣肘。
图为绿色潇湘环保组织的荣誉
通过座谈研讨,实践团与文珏共同探讨了采石矿破坏生态环境等典型案例,分析了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的难点和痛点,包括证据收集困难、鉴定成本高昂、主体资格限制和执行监督缺失等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双方就公益诉讼发展的主要矛盾达成了突破性共识,并明确了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图为实践团与绿色潇湘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座谈研讨会
本次调研深入分析了环境公益诉讼实践的困境,并确认多元共治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团队提出了“内外结合”的治理框架:一方面,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明确资金保障与主体资格规则;另一方面,推动检察机关与社会组织协作机制化,结合信用惩戒与刑事衔接,构建多元化解机制,降低维权成本。同时,通过环保教育和志愿者参与,强化社会共治,为湖南环境治理提供以公益诉讼破冰为特色的方案。
实践团将持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务实的环保关切与学术创新,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和生态保护注入动力,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撰文 | 刘秀 刘劭康
图片 | 刘佳 刘雨 方正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