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7月2日,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山东省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困境破解和多元共治调研团队——济南分队”,聚焦济南市农村失能老人养老现状,深入济南城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调研农村失能老人照护困境。团队通过收集基层需求与反馈,为破解养老困局、完善多元共治体系提供参考,践行“学农知农、爱农为农”担当,助力乡村振兴与养老体系完善。
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济南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29.50万人,占总人口的14.07%。全市失能老年人数约14-22万。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济南农村面临着青壮年外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公共养老资源配置不足,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仅为城市的1/3等现实问题。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支持匮乏,且机构短缺、偏远地区设施简陋、专业护理不足等问题也尤为突出。
该调研团队由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范红丽教授指导、辅导员张腾带队,2024级精算学2班张睿涵担任队长,11名队员打破专业壁垒,横跨保险学、精算学、经济学等专业,从多角度切入课题,专业知识的多样性和合理分工,提升了团队的整合能力,确保研究效果最大化。调研聚焦济南市城乡失能老人养老保障痛点,因济南兼具城乡养老典型特征,且城乡二元结构下养老模式差异显著,研究既能为政府精准优化省会城乡养老资源配置、弥合服务差距提供实践依据,也能为山东探索全域养老服务均衡发展、构建“多元共治”保障体系提供具有省会示范意义的样本参考。
7月2日,团队走进济南市历城区相公庄村。在当地书记的热情招待和带领下,团队了解到村内为老年人设置了各类活动场所如书法课堂、村图书馆、艺术馆等;每季度还会为老人配送米面粮油,为65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养老补贴,开设免费老年食堂。但相较于普通老人,农村失能老人的医疗困境更为独特且突出,成为其养老过程中的一大梗阻,经济层面的压力叠加医疗难题,让他们的养老处境愈发艰难。
▲ 图为队员与相公庄村负责人和村民进行交流
7月3日,在范红丽教授的指导下,张腾老师带领团队先后来到了位于老旧城区的睦和苑社区和纬五路社区居委会进行实地考察。这些社区建成时间久,老年居民占比较大,老龄化特征明显。团队了解到社区养老服务涵盖面广,还通过老年活动中心等媒介关注老人身心需求,并建立失能老人档案实时跟踪。调研发现社区在失能老人照护中面临多重挑战:“老养残”家庭压力叠加、心理关怀不足、养老辅助工具作用有限,且照护资源分配和专业人员培训存在短板。 ▲图为队员和指导老师与纬五路社区、睦和苑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图片 当日下午,团队在交银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会议室与保险产品负责人开展座谈。负责人介绍,当前针对老人的保险产品有所增加,但失能老人专属产品仍匮乏,尤其农村失能老人因经济不足、群体分散,产品设计需平衡风险与价格,面临显著困境。“针对于失能老人的保险产品还是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失能老人,设计时既要控风险,又得让价格处在可承受范围内,实在是难以平衡。”负责人坦言道。 ▲图为队员与保险产品负责人开展座谈 “实践不是走过场,是让我们在泥土里扎根,在民生里成长。”范红丽教授的话,道出了这场调研的育人深意。队员们的收获远不止于调研报告:张睿涵懂得了“养老保障”要带着尊严与温暖;陈嘉悦从国家对养老事业的重视中,看到了青年担当的方向;李一飞深刻理解了“家、村、企合力” 的重要性;朱开泰则牵挂着老人的“心病”,明白照护既要管身体,更要暖心灵。 “这些成长,正是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扎根大地做学问’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辅导员张腾说。带着调研里的思考,团队计划以济南的调研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济南城乡社区,持续跟踪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体系的完善情况,验证“差异化补贴+资源共享”等策略的落地效果,让这份凝聚着专业思考与民生温度的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破解农村失能老人照护困境、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的实际动能。 撰文|张睿涵、付佳莹、冯晨、刘佳慧、郭越、陈欣、海莹莹、李一飞、陈嘉悦、朱开泰、龙镜羽 图片|朱开泰 审核|范红丽、张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睿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